唐玄奘的佛性信仰与学术追求
2025年09月26日
二、唐玄奘的佛性信仰与学术追求
唐玄奘西去印度取经求法,即因他对于佛性问题存有着疑惑。他13 岁出家即听受《涅槃经》,开始思考佛性问题。经历十余年的苦心思求,玄奘遍聆诸师之说,亦没能最终领悟这一问题。于是,他对已有的诸种学说心生疑窦。为明究竟,他才矢志西游,以求取大乘胜义,解决所谓“佛性”问题。
佛性问题乃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问题。它虽然在教理上体现为人何以成佛的价值理念,却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形态以及文化模式紧密相干。自从竺道生提出“阐提皆可成佛”之后,教界的争论也就大都集中在佛性问题之上,或从人、或从心、或从理诸方面对佛性理论进行论证与讨论,以至于形成了十二家异说。从此之后,有关佛性的问题就一直受到中国佛学以及佛教界的严重关注。
南北朝时期,为研究、弘扬真谛所译《摄大乘论》,曾有开坛论学的摄论师及其学派。虽其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其主要的理论主张是,唯识宗所论之“第八识”即“阿赖耶识”乃是妄识,当为一切现象的依据。
然其妄识之中应有一份纯净的识,故而在八识之外,将“阿赖耶识”之中那份纯净的识,立为“第九识”即“阿摩罗识”,以对治妄识,从而可证“阿摩罗识”,最后成佛。它从其“八识”学说出发,肯定、论证了众生可以成佛的价值理念。但是,这一思想主张,却与当时地论学说中衍生出来的“现常”说(即主张佛性为先天本有,离染显净即可成佛)、“当常”说(即强调佛性的后天具有,觉悟须要累世修行),构成了“地论”与“摄论”之争。这一争论,延至唐初年间,还是议论纷然。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玄奘前往印度求学、西行求法。所以,结合当时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现状和基本问题,玄奘的学术追求,可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