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场:高僧云集制度完善

(一)译场:高僧云集制度完善

得到唐太宗的支持后,玄奘立即着手筹备,迅速启动了译经工作。大规模的译经无法只靠一人之力完成,所以,玄奘首先在房玄龄的配合下,于全国范围内征募各方大德,集合了一班精通大小乘的教界精英,组建了分工明确的译经组织。

译场人员的选拔范围以长安为主,长安周边诸州也有一些僧人入选,共有23 人通过选拔,入围玄奘译场。其中证义12 人,包括长安弘福寺灵润、文备,罗汉寺慧贵,实际寺明琰,至昌寺法样,静法寺普贤,法海寺神猫,廓州法讲寺道探,汗州演觉寺玄忠,蒲州普救寺神泰,绵州振音寺敬明和益州多宝寺道因。缀文9 人,包括长安普光寺栖玄,弘福寺明梭会昌寺辩机,终南山丰德寺道宣,简州福聚寺靖迈,蒲州普救寺行友,栖岩寺道卓,豳州昭仁寺慧立和洛州天宫寺玄则。字学1 人,由长安大总持寺玄应担任。证梵语梵文1人,由长安大兴善寺玄漠担任。担任弘福寺译场合作翻译的23 人当中,其中有13 人来自长安地区,3 人来自蒲州,其余7 人分别来自廓、汗、绵、益、简、豳、洛等7 州。

译场选拔翻译人才,不仅考虑了人的学识,而且考虑了人才来源的地区和寺庙,说明朝廷高度重视玄奘译场的翻译工作,选拔助译人才的态度是认真而慎重的。

玄奘译场于开译后的第二年,又重新调整了译场人员的分工。以翻译百卷《瑜伽师地论》为例,许敬宗的《瑜伽师地论新译序》曾有记载:“召诸名僧二十一人学通内外者共译持来三藏梵本……三藏法师玄奘敬执梵文译为唐语;弘福寺沙门灵会、灵隽、智、知仁,会昌寺沙门玄度、瑶台寺沙门道卓、大总持寺沙门道观、清禅寺沙门明觉承义笔受;弘福寺沙门玄谟证梵语;大总持寺沙门玄应正字;大总持寺沙门道洪、实际寺沙门明琰、宝昌寺沙门法祥、罗汉寺沙门惠贵、弘福寺沙门文备、蒲州枢岩寺沙门神泰、廓州法讲寺沙门道深详证大义;长安普光寺沙门道智,蒲州普救寺行友,长安玄法寺玄绩,汗州真谛寺玄忠,简州福聚寺靖迈,长安大总持寺辩机,普光寺处衡,弘福寺明梭受旨缀文。”

玄奘译场中参加合作翻译的有25 人,其中笔受8 人,证梵语者1 人,正字者1 人,证大义者7 人,缀文8 人。与一年前相比,变化比较明显的有两点:第一是新增“笔受”一职,由8 人担任,当时对笔受的要求是“笔受者,必言通华梵,学综有空,相问委知,然后下笔”,相比以前的笔受仅仅只是记录传译过来的汉语,明显高明很多。第二是新设一批译者,如灵会、灵货、智开、知仁、玄度、道观、道洪、玄赜、处衡等,他们大多担任笔受一职。

译场的翻译队伍可谓人才济济,新人辈出。译场翻译到了第10年,由于《因明正理门论》的译本引起吕才文字上的误解而引发了一场辩论,玄奘深感译场合作中有增加润文一职的必要,于是恳请唐高宗专门委派朝廷命官担任此职,译文中“有不安稳,随事润色”。从此,玄奘译场注入了官方力量,不仅充实、壮大了合作翻译的队伍,而且可以借助官方的影响更加有效地组织译场进行翻译活动。

这个规模宏大的译场,有十二道严格的翻译程序,部署周密、分工明确,赞宁的《宋高僧传》对此有一番概述,介绍了玄奘译场的十二种分工,具体包括:

(1)译主:由精通三藏,义贯两乘者担任;

(2)笔受:又叫缀文,由梵汉皆通,有空皆懂者担任;

(3)度语:又叫译语、传语,以前叫作传译或译传,就是把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

(4)证梵本:检查梵本是否有错;

(5)证梵义:确保翻译过来的汉语意义与梵文意义一致;

(6)证禅义:从禅学角度检查证义;

(7)润文:由梵汉皆通者担任,在符合佛义的基础上对笔受者记录下来的文字加工润色;

(8)证义:考证译文意思;

(9)梵为:译文制作梵,方便诵读;

(10)校勘:检查译文;

(11)监护大使:监管译事,全定宗旨;

(12)正字字学:玄奘译场设有这一职位,后来的译场有的设置,有的没有设置。

如此周密的译场分工,如此审慎的翻译态度,即使今天的我们看来,也是十分叹服的。

第一、第二、第三、第六和第七条说明玄奘也非常重视“案本”的作用,翻译之前先要诵读原文,检查“案本”是否有错;其次根据梵文译出毛稿;然后经过音译,按照汉语语法整理之后,译出初稿;再次还要对照原文看看是否有偏离、遗漏。这些反映了玄奘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翻译作风,他不但对“案本而传”的翻译过程再三把关,而且对“案本”本身也考证再三。

第五条、第八条、第九条和第十条,说明玄奘非常重视译文的加工润饰,要求按照汉语字法、句法整理译文,删去繁芜重复之处,强调译文的修辞、润饰,要求译出的佛经象原文一样适合诵读。《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记载:“今所翻传,都由类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可披玩。尚贤吴、魏所译诸文,但为西梵所重。贵于文句矩锁,聊类重沓。布在唐文,颇具繁复。故使缀工,专司其位。所以贯通词义,加度节之,挫本勒成,秘书缮写。”

玄奘认为吴、魏时期的译文拘泥原文,译文繁琐重沓,还专门安排“缀文”、“润文”等职,使词义贯通、译文简洁,并对译文进行修辞、润饰,要求适合诵读。玄奘吸收了文派的优点,注重润饰译文,增强了可读性,强调译文质量的提高,显然不属于质派。

翻译程序向我们展示了玄奘成熟的翻译思想。单从翻译角度上讲,玄奘在长安组织的这次旷日持久的、长达19年的译事活动,乃是漫长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如此盛大、如此认真、如此重要、如此有创造的译事活动。这显然是陶醉在科学宗教信仰之中的人们,所无法了解、无法理解、无法相信和无法接受的最大规模、真正世界级、最高层次的佛法传播和宣传活动。

总而言之,佛学造诣高深,梵汉语言皆通,翻译思想敏锐,译场队伍壮大,合作分工明确,这些是玄奘翻译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玄奘的翻译达到了佛典汉译的最高峰,成为翻译史上一座伟大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