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玄奘译《能断金刚经》
敦煌遗书P.2323 为卷轴装,轴首题:“能断金刚经一卷 金马”,卷首《大唐三藏圣教序》后半部分和《述圣记》全文,搠下来就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经文正文,首题: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尾题: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贞观廿二年十月一日于雍州宜君县玉华宮弘法台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直中书长安杜行笔受
弘福寺沙门玄谟证梵语
大总持寺沙门辩机证文。[3]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依尾题订名并说明皇太子述[4];《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在此基础上加上说明前面也有译文但不知名[5];《法藏敦煌西域文献》将经文前的內容一并定名为“大唐三藏圣教序”[6]。
《开元释教录》卷第八,记载玄奘译经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经律论记传),其中有《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以下简称除引文外均《能断金刚经》)一卷,并云:
“见内典录第四出,与姚秦罗什等出者同本,贞观二十二年十月一日于坊州宜君县玉华宮弘法台译,直中书杜行笔受。”[7]
在这里,我们看到《开元释教录》所载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时间、地点及笔受人等与敦煌本完全一致。
同时,《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一、十九、二十至提到此经,并注明室罗筏第四译。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十一基本上是开元释教录卷八的移录。但在卷第二十,卻记录了相关的详细说明: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一卷 舍卫国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第一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一卷 婆伽婆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第二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一卷 只树林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第三译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一卷 室罗筏城 大唐三藏玄奘译 出内典录 第四译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名称城,大唐天后代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第五译
右五经同本异译。其第四本能断般若,贞观二十二年沙门玄奘从驾于玉华宮弘法台译,后至显庆五年于玉华寺翻大般若,即当第九能断金刚分,今本编入更不重翻。准诸经例,合入大部者即同别生。此录之中不合重载,为与沙门义净译者名同,恐有差错,
故复出之(三师造论同释此经)。[8]
这里明确指出,玄奘于贞观廿二年(648)译《能断金刚经》,原则上早在显庆五年(660)时就已并入《大般若经波罗蜜多》(以下简称《大般若经》),此后应该无单行本流传。所以,后世大藏经大多将玄奘译《能断金刚经》作为《大般若经》的“第九能断金刚分”编入。如现在通用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大正藏》)第07 册第0220 号《大般若经》(第401 卷—第600 卷)有“大般若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西明寺沙门玄则撰序,首题“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七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品题“第九能断金刚分”。[9]而敦煌本抄写于贞观廿二年(648)十月一日,早于此经显庆五年(660)并入《大般若经》之前十二年。
敦煌本《能断金刚经》则是极少保存序、记的写经之一。同时又是在译出后不几年由单行本并入《大般若经》本而不再单独流通,这就使敦煌本成了孤本。我们无法知道当时抄写了多少份玄奘译《能断金刚经》,但可以肯定的是,敦煌本P.2323 是我们目前所见唯一一份抄写于贞观廿二年(648)的玄奘译《能断金刚经》,加上经文之前李世民、李治父子的序文,其版本价值彰显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