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12种行相方便善巧看其方便善巧思想

二、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12种行相方便善巧看其方便善巧思想

又《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初持瑜伽处第17 品,玄奘译名为《菩提分品》。此品开头云:云何菩萨菩提分法?嗢拕南曰:

惭愧坚力持,无厌论世智,正依无碍解,资粮菩提分,止观性巧便,陀罗尼正愿,三摩地有三,法嗢拕南四。[13](hrīdhrtyakhedatā caiva s'āstra-lokajñatā tathā|samyak syātpratisaraṇaṃ tathaiva pratisaṃvidah ‖ saṃbhāro bodhipaksyās'ca s'amathas'ca vipas'yanā|upāyakus'alatvañca dhāraṇī praṇidhānatā|samādhayastrayo jñeyā dharmoddānacatustayamiti‖[14]

《瑜伽》这里从十五个方面(惭愧,坚力持性,心无厌倦,善知诸论,善知世间,修正四依,四五碍解,菩提资粮,三十七菩提分法,止观,方便善巧,妙陀罗尼,正愿,空三摩地,四种法嗢拕南)揭显“菩提分法”(bodhipaksya)的内容,而其中第九个方面亦为“菩提分法”(bodhipaksyās'),可见《瑜伽》此处所言“菩提分法”的概念,既指广义的菩提分法,也指狭义的菩提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而鉴于在第15 品之末把“六度”及“四摄”所代表的“菩萨行”诸法也都称为“菩提分法”(dharmāṇāṃ bodhipāksikānāṃ)的说法,足见《瑜伽》菩萨地中还存在一个涵义及所指更为广泛的“菩提分法”的概念。玄奘大师大概正是为了将菩萨地第15 品之前的“菩提分法”与第17 品所言“菩提分法”有所简别,故称前者为“助菩提分”。我们征诸梵本,并未见到这个简别。

在菩萨地第17 品所列广义的“菩提分法”中,第11 个方面是方便善巧,因此菩萨地初持瑜伽处的这部分论文是在广义“菩提分法”的范畴下来规定方便善巧的内容及功能。菩提分法,意指与菩提有关、属于菩提或与菩提一类的诸法,因此《瑜伽》此处在“菩提分法”的范畴下规定方便善巧的性质,也就凸显方便善巧拥有与菩提密切关联的特殊性质,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注意到的。

在讨论方便善巧这种“菩提分法”的部分,《瑜伽》所说如下:

云何菩萨方便善巧?当知略说有十二种:依內修证一切佛法,有其六种;依外成熟一切有情,亦有六种。[15](梵本如下:tatra katamadbodhisattvānāmupāyakaus'alyam|tatsamāsato dvādas'ākāram|adhyātma-buddhadharmasamudāgamamārabhya[sadvidham|]bahirdhā-sattvaparipākamārabhya sadvidhameva|)[16]

《瑜伽》此处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将方便善巧区分为两个部分:“依内修证一切佛法”的六种善巧方便,及“依外成熟一切有情”的六种善巧方便。所谓“依内修证一切佛法”(adhyātma-buddhadharmasamudāgaārabhya),意思是“根据内在地修证佛法而言”;所谓“依外成熟一切有情”(bahirdhā-sattvaparipākamārabhya),意思是“根据外在地成熟众生而言”。“依内修证一切佛法”的善巧方便,这种智慧的方向是针对菩萨自己的修学而言的,而“依外成熟一切有情”的善巧方便,这种智慧的方向则是针对菩萨自己以外的他者而言的;前者的功能,是“修证佛法”,即使得“佛法”在自己生命中成就出来,后者的功能则是“成熟众生”,即帮助众生在佛法中成长起来。所以我们看到《瑜伽》此处区分了两种指向、两种功能的善巧方便,前者是针对菩萨个人而言,后者是针对众生而言,前者的功能是使得菩萨个人成就佛法,后者的功能则是帮助众生在佛法中成长。

这里有两点需要关注:

其一,虽然这里区分了两种方便善巧,但是因为是在广义“菩提分法”的范畴中来建立二者,可以看到两种善巧方便虽在指向、功能上有别,但作为与菩提密切相关的智慧,这一根本性质则是完全一致的。

其二,无论是菩萨个人实现菩提,还是帮助他人实现菩提,皆都离不开善巧方便智慧的参与、作用,如果说我们通常以为善巧方便只是针对他人而言的,《瑜伽》关于两种性质善巧方便的界定,可以纠正我们观念上的错误。

《瑜伽》接下来讨论“依內修证一切佛法”的六种方便善巧如下:

云何依内修证一切佛法六种方便善巧?一者菩萨于诸有情悲心俱行,顾恋不舍;二者菩萨于一切行如实遍知;三者菩萨恒于无上正等菩提所有妙智,深心欣乐;四者菩萨顾恋有情为依止故,不舍生死;五者菩萨于一切行如实遍知为依止故,轮转生死而心不染;六者菩萨欣乐佛智为依止故,炽然精进。当知是名菩萨依內修证一切佛法六种方便善巧。[17](梵本对勘如下:adhyātmabuddhadharmasamudāgamamārabhya sadvidhamupāyakaus'alyaṃ katamat|yā bodhisattvasya sarvasattvesu karuṇāsahagatā apeksā yacca sarvasaṃskāresu yathābhūtasarvaparijñānaṃ yā cānuttarasamyaksaṃbodhijñāne sprhā|yacca sattvāpeksāṃnis'ritya saṃsārāparityāgah yā ca saṃskāresu yathābhūtaparijñānaṃ nis'rityāsaṃ-klistacittasya saṃsārasaṃsrtī|yā ca buddhajñāne sprhā nis'rityottaptavīryatā|idamadhyātmabuddhadharmaṃsamudāgamamārabhyasadivadhamupāyakaus'alyaṃveditavyam|[18]

可见,针对菩萨内在佛法修证而言的六种方便善巧分别是:①菩萨对于一切众生与悲悯一起的顾念不舍,②菩萨如实地全面地知晓一切诸行,[19]菩萨对于无上正等觉智的喜爱,④由于顾念众生因而不舍轮回,⑤由于如实地全面地知晓诸行因而菩萨无有染心驰逐轮回,⑥由于喜爱佛智因而菩萨拥有炽热的精进。可见这六种善巧方便是指菩萨为了自己成就佛法,对于众生、诸行、佛智、轮回等采取的合理的观察、对待的智慧,及其在这样的智慧主导之下菩萨的生命特质。所以这六种善巧方便是引导菩萨自己成就佛法、实现伟大的菩提的必要的条件。

下面是《瑜伽》对于“依外成熟一切有情”的六种方便善巧的说明:

云何依外成熟一切有情六种方便善巧?一者菩萨方便善巧,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二者菩萨方便善巧,能令有情少用功力引摄广大无量善根;三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恼;四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处中有情令其趣入;五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六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已成熟者令得解脱。(梵本对勘如下:tatra katamadbahirdhāsattvaparipākamārabhya sadvidhamupāyakaus'alyam|yenopāyakaus'alyena bodhis-attvah parāttāni kus'alamūlāni apramāṇaphalatāyāmupanayati|tathālpakrcchreṇa vipulānyapramāṇānikus'alamūlānisamāvartayatyupasaṃharati|tathā buddhas'āsanapratihatānāṃ sattvānāṃ pratighātamapanayati|madhyasthānavatārayati|avatīrṇān paripācayati|paripakvān vimocayati|[20]

可见,针对外在地成熟众生而言的六种方便善巧分别是:能使众生以微小善根获得无量果的方便善巧,能使众生以少许努力获得无量善根的方便善巧,能使憎恶佛教的众生舍弃对于佛教的憎恶的方便善巧,能使态度中庸的众生接受佛教的方便善巧,能使已经接受佛教的众生成熟起来的方便善巧,能使已经成熟的众生得以解脱的方便善巧。根据六类不同的众生根性,或者居于不同程度的六种众生,菩萨分别以合理的观察、对待的智慧,相应地引导、帮助其与佛法得以相应。这样针对众生不同根性或不同程度而予以引导的方法智慧,就是菩萨旨在成熟众生的六种外在地方便善巧。

关于“依外成熟一切有情”的六种方便善巧,《菩提分品》还进一步作出如下的详释:

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令诸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谓诸菩萨方便善巧,劝诸有情舍微劣物乃至最下唯一麨团,施鄙秽田乃至蠢动傍生之类,作是施已,回求无上正等菩提。如是善根,物田虽下,由回向力,感无量果。

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令诸有情以少功力引摄广大无量善根?谓诸菩萨方便善巧,若有信解受邪斋戒乃至一月都不食等诸有情类,为说八支圣斋戒法,令其弃舍最极艰辛感非爱果受邪斋戒,劝令修学无极艰辛感大爱果受正斋戒;若诸有情修自苦行精勤无懈,起邪方便欲求解脱,为说中道,令离二边,使其趣入;若诸有情求欲生天,起邪方便:投岩、赴火、断饮食等,为其宣说无倒静虑,令彼获于现法乐住,逮得当来无诸艰苦、与喜乐俱生天胜果;若诸有情信婆罗门吠地迦咒,妄计精勤受持读诵得究竟净方便,劝令于佛圣教受持读诵,思惟其义,又正为他如是如是宣扬开示如来所说甚深空性相应妙法,令彼发生勇决厌离猛利净信,但由如是一剎那顷厌离净信俱行善心,尚能摄受不可称数广大善根,況其相续;又诸菩萨世间所有种种上妙珍宝香鬘诸供养具,起净信俱增上意乐,于佛法僧胜解供养,亦劝道他,令行如是胜解供养,又于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供养佛法僧所,即以如是净信俱行增上意乐,周匝普缘深生随喜,亦劝道他作是随喜;又诸菩萨恒常修习念佛念法乃至念天,亦劝道他令修六念;又诸菩萨意言分别礼佛法僧,乃至命终时无虚度,亦劝道他行此礼业;又诸菩萨普于十方一切有情一切福业悉皆随喜,亦劝道他作是随喜;又诸菩萨普于十方一切有情入广大悲增上意乐,愿以自身皆代彼受一切忧苦,亦劝道他兴此悲愿;又诸菩萨过去现在一切误失一切违犯,以净调柔爱乐随顺所学戒心,想对十方佛世尊所,至诚发露,悔往修来,亦劝道他令行是事,如是数数发露所犯,少用功力,一切业障皆得解脱;又诸菩萨已具神通,得心自在,普于十方佛法僧所及有情处,化作众多种种化事,摄受无量大福德聚;又诸菩萨恒常修习慈悲喜舍,亦劝道他作此修习。如是菩萨以少功力,引摄广大无量善根诸胜妙果。

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恼;处中住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谓诸菩萨为欲成办如是四种有情义利,当知略说复有六种方便善巧:一者随顺会通方便善巧,二者共立要契方便善巧,三者异分意乐方便善巧,四者逼迫所生方便善巧,五者施恩报恩方便善巧,六者究竟清净方便善巧。[21]

《瑜伽》此处论文解释旨在外在地济度众生的六种方便善巧,其中为了解释后面的四种方便善巧,复又引入六种方便善巧。这样这一部分论文所谈的方便善巧,数目达到18种之多。

总的来说,《瑜伽》菩萨地“持瑜伽处”第17 品论文关于方便善巧的讨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因为《瑜伽》此部分论文在“菩提分法”范畴下规定方便善巧,最为直接明晰地凸显了方便善巧所具有的与菩提密切相关的本质特征,而且因为此部分论文非常明确地区分了两类方便善巧,一类是“依內修证一切佛法六种方便善巧”,一类是“依外成熟一切有情六种方便善巧”,这一区分及相关的说明,明确了作为广义“菩提分法”范畴下的方便善巧,不仅有成熟一切有情的外在指向的方便善巧,也有修证一切佛法的内在指向的方便善巧。

这样对方便善巧的说明,是对《瑜伽》菩萨地第15 品之前的说明的重要补充:第15品之前所讨论的方便善巧,只是此处“依外成熟一切有情”的方便善巧,而此处所讨论的方便善巧,则还包括“依內修证一切佛法”的方便善巧。所以此处的方便善巧概念所指为广义的方便善巧,而前面所规定的方便善巧则是指狭义的方便善巧。

《瑜伽》这部分经文虽然明确区分了两种性质的方便善巧,但是却仍然着重于以利他为指向的方便善巧的分析,对于以自利为指向的方便善巧,则仅仅给出条目,而未具体展开分析,这说明《瑜伽》同很多经论的思想传统一致,也侧重于方便善巧的利他指向的阐述。也正因此,《瑜伽》这部分论文对于内在指向的菩萨方便善巧的明确指示,对于我们完整理解方便善巧的内涵、外延,也就具有十分珍贵的意义。

鉴于《瑜伽师地论》初持瑜伽处第9—第15 品将六度与四摄对置,以四摄为为方便善巧所摄的四摄,而且以六度为菩萨成熟佛法的的善法,以四摄为菩萨成熟有情众生的善法,可见第17 品“依內修证一切佛法”的“六种方便善巧”,应当包涵在前面菩萨“六度”的体系中,而“依外成熟一切有情”的“六种方便善巧”,则应当包涵在前面菩萨“四摄”的体系中。第17 品所讨论的方便善巧是在广义的角度规定的方便善巧,而在第9—第15品菩萨“六度”及“四摄”体系中所讨论的方便善巧,则是从狭义角度规定的方便善巧。第9—15 品所讨论的作为“菩萨行”的“六度”,既然是菩萨用以“成熟佛法”的功能,则其中必然包括将菩萨自己与菩提关联起来的方便智慧,也就是说“六度”体系中的般若波罗蜜多所示的智慧,应当是指广义的菩萨智慧,这种广义的菩萨般若智慧将菩萨自己为实现菩提所做针对自己的以菩提为指向的全部方便善巧智慧已经包涵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