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道场信仰

(一)佛陀道场信仰

玄奘西行除取经外,亦有一重要原因,即朝礼佛陀圣迹,因此,他对佛陀道场的记载最为详细。此又分为两类:释迦牟尼佛道场信仰和过去七佛道场信仰。

1.释迦牟尼佛道场信仰

就广义而言,除摩酰湿伐罗补罗国、迦摩缕波国、恭御陀国、阿咤厘国等4 个国家不信佛教之外,其余76 个国家均可看做是佛陀道场。但就狭义而言,指释迦牟尼佛当年活动与行化的地区,以及其圆寂以后所供遗物之处。具体包括如来出生处、说法论议处、如来修行处、神变降魔处以及供佛遗物处等,其中,最主要的道场是四大圣地。

(1)如来出生处。

主要位于劫比罗伐窣堵国,即迦毗罗卫国,此为佛陀出生之地,自然有很多遗迹:

宫城内有故基,净饭王正殿也。上建精舍,中作王像。其侧不远有故基,摩诃摩耶(唐言大术)夫人寝殿也。上建精舍,中作夫人之像。其侧精舍,是释迦菩萨降神母胎处,中作菩萨降神之像。[25]

其侧精舍中作太子像。其侧又有精舍,太子妃寝宫也,中作耶输陀罗,并有罗怙罗像。宫侧精舍作受业之像,太子学堂故基也。[26]

城东南隅有一精舍,中作太子乘白马凌虚之像,是踰城处也。城四门外各有精舍,中作老、病、死人、沙门之像。是太子游观,睹相增怀,深厌尘俗,于此感悟,命仆回驾。[27]

其中是说在净饭王宫遗址上,建有很多精舍,在城门上,也建有精舍。

(2)说法论议处。

佛陀一生,或为弟子说法,或与外道论议,留下很多重要遗迹,如乌仗那国[28]、窣禄勤那国[29]、阿耶穆佉国[30]、憍赏弥国[31]、室罗伐悉底国[32]、伊烂拏钵伐多国[33]、案达罗国[34]、伐刺挐国[35]等均有佛陀说法或论议的遗迹,是著名的佛陀道场。不过,最出名的说法道场位于婆罗痆斯国和摩揭陀国。在婆罗痆斯国有鹿野伽蓝,在其周围,还分布有精舍,此为佛陀初转法轮之处:

婆罗痆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余尺,上以黄金隐起作庵没罗果,石为基阶,砖作层龛,翕匝四周,节级百数,皆有隐起黄金佛像,精舍之中有鍮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势。[36]

在摩揭陀国,有杖林、小孤山、灵鹫山、毗布罗山、迦兰陀竹园以及王舍城等。于杖林,“如来在昔,于此七日为诸天、人现大神通,说深妙法。”[37]小孤山“山壁石室广袤可坐千余人矣”,“如来在昔于此三月说法”[38]在毗布罗山“有卑钵罗石室,世尊在昔恒居其中”,“然斯胜地,灵圣所止,蹑迹钦风,忘其灾祸。”[39]“毗布罗山上有窣堵波,昔者如来说法之处。”[40]迦兰陀竹园“今有精舍,石基砖室,东辟其户。如来在世,多居此中,说法开化,导凡拯俗。”[41]而王舍城“宫城西南隅有二小伽蓝,诸国客僧往来此止,是佛昔日说法之所。”[42]对灵鹫山,玄奘记载颇详:

宫城东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陀罗矩咤山(唐言鹫峰,亦谓鹫台。旧曰耆阇崛山,讹也)。接北山之阳,孤摽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频毗娑罗王为闻法故,兴发人徒,自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窣堵波,一谓下乘,即王至此徒行以进;一谓退凡,即简凡人不令同往。其山顶则东西长,南北狭。临崖西埵有砖精舍,高广奇制,东辟其户,如来在昔多居说法,今作说法之像,量等如来之身。[43]

姞栗陀罗矩咤山即是灵鹫山。如来说法近50年,绝大多数在灵鹫山。玄奘朝圣时,灵鹫山还供奉有如来说法的等身像。

(3)如来修行处。

记载比较详细的有3 个国家,即乌仗那国、劫比他国和伊烂拏钵伐多国。

乌仗那国的大林伽蓝“是如来昔修菩萨行,号萨缚达之王(唐言一切施),避敌弃国,潜行至此,遇贫婆罗门,方来乞匃”。[44]劫比他国有如来澡浴处,“其侧精舍,是如来入定之处,”侧有大石,“是如来经行之处”。[45]伊烂拏钵伐多国有小孤山,是如来三月安居处“国西界殑伽河南,至小孤山,重巘嶜釜,昔佛于此三月安居,降薄句罗药叉。山东南岩下大石上,有佛坐迹,入石寸余,长五尺二寸,广二尺一寸”。[46]

(4)降伏神变处。

如在钵逻耶伽国“如来于此处降伏外道。其侧则有发、爪窣堵波、经行遗迹。”[47]又如秣罗矩咤国“在昔如来于此说法,现大神通,度无量众,用彰圣迹,故此标建。岁久弥神,祈愿或遂。”[48]

(5)供佛遗物处。

供佛遗物之处,圣迹颇多,如迦湿弥罗国的佛牙伽蓝“其窣堵波中有佛牙,长可寸半,其色黄白,或至斋日时放光明。”[49]又如憍赏弥国“有如来经行遗迹及发、爪窣堵波,病苦之徒,求愿多愈。”[50]其多数记载,更多的是以“窣堵波”的表述所记载的,其所载“窣堵波”多达420 处,孙尚勇的《论〈大唐西域记〉所载之佛本生窣堵波》[51]对其进行了详细研究,兹不赘述。

以上对佛陀道场信仰进行了分类,其中,还有一些重要的佛教圣地如菩提伽耶、拘尸那迦等。其实,最重要的佛陀道场是四大圣地,即出生地蓝毗尼园、初转法轮地鹿野苑、成道地菩提伽耶、涅槃地拘尸那迦。早在阿育王时期,就在此四大圣地立塔,即迦毗罗卫蓝毗尼园的生处塔、摩揭陀国伽耶城菩提树下的成道塔、婆罗奈国鹿野苑的转法轮塔、拘尸那伽国跋提河边的涅槃塔,这也成为后世朝拜佛陀道场的必去之处。东晋的法显到达印度时,曾记载:“佛泥洹已来,四大塔处相承不绝。四大塔者,佛生处,得道处,转法轮处,般泥洹处。”[52]玄奘同样对四大道场情有独钟,他先是到舍卫城,然后再往东南,走800里,至佛陀故乡劫比罗伐窣堵国[53],接着他又东行500 余里到达蓝摩国,再经过百里大森林到达拘尸那揭罗国,即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处。再经婆罗痆斯国,渡恒河北上10 余里,抵达鹿野苑,瞻仰圣迹初转法轮处,此外,他还在摩揭陀国参访了菩提伽耶,对菩提树、金刚座等。对于其作用,印顺法师说:“巡礼的到达这里,就仿佛与当年的佛陀相触对,而满足了内心的思慕,也更激发起崇敬的情感。对佛教的延续与发展,是有重要作用的!”[54]诚哉斯言!

2.过去佛道场信仰

《大唐西域记》中,还有对过去佛道场的信仰。过去佛一般是指过去七佛,包括过去三佛和四佛,前者指过去庄严劫所出现的三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后者指现在贤劫出现的四佛,即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牟尼,这四佛皆已入灭,所以称为过去四佛。在玄奘的笔下,既有七佛道场信仰,也有一佛道场信仰,还有三佛道场信仰,但出现最多的是四佛道场信仰。

(1)七佛道场信仰。

七佛道场信仰,只出现了1 次,在摩腊婆国有一处精舍,穷诸工巧,备尽庄严,“中作七佛世尊之像。每岁恒设无遮大会,招集四方僧徒,修施四事供养,或以三衣道具,或以七宝珍奇。奕世相承,美业无替。”[55]这是说,在摩腊婆国的七佛道场,供奉有七佛之像,此道场每年都会举办无遮大会,广修供养。

(2)一佛道场信仰。

在过去七佛中,除了释迦牟尼佛外,单独出现的佛教道场,是位于摩揭陀国的迦叶波佛道场,该道场位于菩提树西北的精舍,在该精舍中,“有迦叶波佛像,既称灵圣,时烛光明。闻诸先记曰:若人至诚,旋绕七周,在所生处,得宿命智。”[56]迦叶波佛是过去七佛中的第六佛,此处说迦叶波佛被称为“灵圣”,如果有人绕此道场七周,便可得“宿命智”。

(3)三佛道场信仰。

三佛道场信仰,出现有3 次,一是伐腊毗国有“过去三佛坐及经行说法之处,遗迹相间。”[57]二是在摩揭陀国有一座伽蓝,“其侧则有过去三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58]三是在婆罗痆斯国,有“三佛经行”[59]之处。这皆是过去三佛说法、修行的道场。

(4)四佛道场信仰。

玄奘记载最多的是四佛道场信仰,多达20 余处,且多是过去四佛的说法之处或修行之处。如磔迦国的奢羯罗故城中有一伽蓝,旁边有一座塔,“过去四佛于此说法”,“又有四佛经行遗迹之所”,在塔西北的五六里,还有一座塔,为阿育王所建,是“过去四佛说法之处。”[60]又如至那仆底国“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处。”[61]再如设多图卢国“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62]此外,在瞿毗霜那国[63]、垩酰掣呾罗国[64]、毗罗删那国[65]、劫比他国[66]、羯若鞠阇国[67]、阿踰陀国[68]、阿耶穆佉国[69]、憍赏弥国[70]、鞞索迦国[71]、蓝摩[72]、婆罗痆斯国[73]、吠舍厘国[74]、摩揭陀国[75]、奔那伐弹那国[76]、羯罗拏苏伐刺那国[77]、达罗毗荼国[78]、臂多势罗国[79]、阿軬荼国[80]、伐刺挐国[81]等均有过去四佛道场信仰之记载。

以上对过去七佛道场信仰的记载中,最重要的是对现在贤劫的四佛道场信仰之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