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玄奘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
序
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莉霞在“玄奘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国家宗教事务局外事司副司长薛树琪在“玄奘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在“玄奘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陕西省宗教事务局局长张宁岗在“玄奘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致辞
陕西省佛教协会会长增勤法师在“玄奘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致辞
玄奘精神与“一带一路”
从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中认识玄奘
一、玄奘的辉煌成就
二、玄奘的伟大精神
长安与敦煌之间——西明寺的大乘沙门与莫高窟的大乘贤者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的大乘称号
三、大乘沙门与身份识别
四、大乘身份的继承
五、后论
玄奘与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的交流互鉴
试论人类文明交流的一种新境界——以“佛教中国化”为例,从“玄奘取经”说起
一、新概念:“文化回馈”与典型例证
二、新视角:外来宗教中国化比较研究
三、新境界: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玄奘与中印古代文明交往刍议
一、如何理解玄奘的历史功绩
二、关于玄奘精神
三、以玄奘为中心看中印古代文明交往的基本精神
四、建立玄奘学院的可行性分析
玄奘的唯识论及空、有二宗的逻辑传衍
一、玄奘及其译事
二、唯识宗的内容
三、唯识宗的“转识成智”的解脱学说
四、空有二宗的逻辑传衍
法显与玄奘的比较
一、时间
二、目的
三、路线
四、成果
五、影响
说“昆仑山”与司马迁的困惑
一、古昆仑山在何处?
二、张骞为什么把黄河河源定在于阗国?
三、“昆仑”是什么意思?
四、昆仑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五、西戎昆仑文化向新疆、中亚的传播
六、司马迁困惑的解答(小结)
“玄奘精神”:中国佛教象征与跨国交流名片
一、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与玄奘大师的学术地位
二、唐玄奘的佛性信仰与学术追求
(一)乘危远迈,笃志问学
(二)译传佛典,文化交流
(三)讲学著作,创立相宗
三、中国佛性体认的精神进路
四、知识论与心性论的冲突
五、玄奘精神的时代特征与跨时代影响力
六、“一带一路”与玄奘“新精神”
小结
玄奘译场的组织及其成就论略
一、弘福寺设立译场
二、慈恩寺译场
三、西明寺译场
四、玉华寺译场
五、玄奘翻译经论编年
玄奘西行求法与丝绸之路建设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对于“方便善巧”概念及思想的处理及阐释——玄奘大师翻译经论研究之一
一、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六度+方便”的文本思想结构看其方便善巧思想
二、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12种行相方便善巧看其方便善巧思想
三、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慧品》对般若波罗蜜多的诠释看其方便善巧思想
四、《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的善巧方便思想
五、《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十种波罗蜜多体系中的善巧方便思想
结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的方便善巧思想
新发现:玄奘、道宣与法门寺——从新近认定的法门寺感应舍利说起
由玄奘西行求法看中国佛教的文化外交功能
一、中国佛教史上的“文化外交”
二、中国佛教“文化外交”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三、中国佛教“文化外交”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玄奘精神在推进当代文明互鉴中的文化价值
一、政教圆融随机弘法
二、胸怀豁达虚心学习
三、信仰坚定践行六度
(一)是“弘法布施”
(二)是“持戒修行”
(三)是“忍辱负重”
(四)是“精勤勇进”
(五)是“心系禅定”
(六)是“般若智慧”
敦煌贞观本《大唐三藏圣教序》及玄奘译《能断金刚经》
一、关于《大唐三藏圣教序》及《皇太子臣治述圣记》
二、关于玄奘译《能断金刚经》
三、后代大藏经中的《能断金刚经》
(一)《碛砂藏》本《能断金刚经》
(二)高丽本《能断金刚经》
认识如何可能?——佛教的回答:从有部到经部
论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过程
一、佛教表达方式的中国化
二、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三、佛教中国化的历史成就
用中国传统绘画真正地延续汉传佛教艺术
一、“东方智慧”中的传统宗教造型艺术
二、是佛教造型艺术为佛教文化的传播插上了翅膀
三、重新振兴汉传佛教艺术的意义
玄奘精神与佛学院人才培养
一、玄奘精神的主要内涵
二、当前中国大陆佛学院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大乘悲愿不够
(二)学修关系不顺
(三)修学次第不明
(四)课程设置缺乏体系
(五)过分学术化风气抬头
(六)丛林精神日渐流失
三、以玄奘精神指导佛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玄奘精神策发学僧坚固的菩提心、广大的慈悲心、勇猛的出离心
(二)效法玄奘,广学多闻,深解义理,同时应该专而精深,融会贯通,避免大杂烩、食而不烂
(三)以玄奘大师为榜样,淡泊名利,远离干扰,惜时如金,争分夺秒,一心求学,专志办道
(四)以玄奘大师的精神为指引,广纳贤才,聘请有教量和证量的高能量级法师到教育第一线亲自指导修学
玄奘迁至玉华宫翻译与政坛风云的关系
一、理清玄奘与朝廷及高官的关系是找出迁移译场真正原因的关键
二、惨烈的宫廷争斗是玄奘远避玉华宫寺的大背景
三、诏令“不任专译”是玄奘毅然出走的直接动因、主因
玄奘译《瑜伽论》和《因明论》:现代佛教学术的桥梁
一、玄奘在印度全面系统地学习古代印度文化
二、玄奘法师开创了东北亚法相唯识学派
三、《瑜伽论》和《因明论》:现代中国佛教学术的助推器
四、结论
长安佛教的根本特征及其人文精神
一、长安佛教的范畴含义及其根本特征
(一)长安佛教的概念
(二)长安佛教的根本特征
二、长安佛教的人文精神
结语
玄奘与《大唐三藏圣教序》
《观所缘缘论》与法相唯识学的认识论——认识与自由之路
一、实体观念之破斥
二、唯识之彰显
三、反思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一、《慈恩传》的文本考异
二、《慈恩传》的作者考辩
三、《慈恩传》的英译状况
四、《慈恩传》与玄奘研究
(一)《玄奘年谱》的编著及对玄奘生平的考辩
(二)玄奘与唐皇室的关系
(三)《慈恩传》与玄奘译经事业
(四)《慈恩传》与玄奘精神的研究
五、《慈恩传》与传记文学研究
六、其他
玄奘精神的践行者——日本入唐僧圆仁
一、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志存高远、不断精进的精神
三、刻苦求学、治学严谨的精神
四、诲人不倦、造福世人的精神
唐代长安寺院藏书探赜
一、唐代寺院藏书形貌
(一)西明寺
(二)大慈恩寺
(三)大荐福寺
二、唐代长安寺院藏书之成因
三、唐代长安寺院藏书之文化影响
唯识学与当代超个人心理学
一、唯识学与超个人心理学的相通之处
二、唯识学对超个人心理学的贡献
三、唯识学的复兴应借鉴超个人心理学
皇权与佛法之间——唐皇室佛教中的玄奘大师
玄奘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积极内容
一、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
(一)为求真理遍参诸师
(二)为持真理忠于师说
二、敬惜寸阴的勤奋精神
三、导利群生的利他精神和担当精神
玄奘在台湾
一、以宣传玄奘事迹为特色的佛寺
二、以弘扬玄奘精神为宗旨的大学
三、玄奘思想学说在佛学院校的传播
四、“玄奘学”研究在台湾
五、“数位博物馆:玄奘西域行”
玄奘与女性
一、西行助力:高昌王太妃
二、难月祈福,破除武氏心结
三、临坛大德,授戒内道场
四、慈恩雁塔:为亡者追福
从《成唯识论》探微“种子”之意蕴
前言
一、种子的重要理论概念
(一)种子之六义
(二)熏习理论
二、种子与现行的关系
(一)不一不异的种现关系
(二)种子与现行构成的图景世界
(三)种现关系与时间
三、结语
玄奘精神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之我见
从玄奘求法看印度佛教向中国传播的特性
一、民间性与官方性的统一
二、和平性与自觉性的统一
三、持续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论玄奘法师的独立人格及其现代意义
一、一代宗师,人格彰显
二、信仰坚定,理论深邃
三、周旋王室,深谙政治
四、惜时精进,阅历丰富
五、独立人格,彪炳后世
玄奘法师在丝路文化交流上的影响与意义
一、玄奘西行初衷
(一)求疑解惑
(二)先贤者的激励
二、丝路西域诸国佛教概况
(一)丝路西域诸国佛教信仰的概况
(二)西域诸国佛教之习俗
(三)丝路西域诸国异教的概况
三、对丝路文化交流的影响及意义
四海一家 共享繁荣——兼论玄奘精神与陕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
一、一带一路的先行者
二、玄奘的四海一家精神与“一带一路”共同繁荣的精神契合
三、陕西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对策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与玄奘译本的思想差异
一、相与想
二、所有相与诸相具足
王权更替与慈恩寺建立之研究
引言
一、从译场看玄奘的政治态度
二、李治东宫人员的变动
三、萧瑀离世的影响
四、后论
敦煌佛教唱导小考
一、唱导的起源
二、唱导之流变
三、敦煌唱导小考
唐代比丘尼出家前身份及出家原因新考
一、唐代比丘尼出家前身份
(一)皇族宗亲
(二)士族妻女
(三)贫家女儿
二、唐代比丘尼出家原因
(一)笃信佛教
(二)消灾除病
(三)亲人去世
(四)家庭贫困
(五)父亡复仇
结语
丝路佛教的使者——兼论玄奘与义净的求法异同与历史影响
一、丝绸之路与丝路佛教
(一)丝绸之路
(二)丝路佛教
二、玄奘与义净的求法路线
(一)玄奘法师的求法行程
(二)义净西行的求法行程
三、《大唐西域记》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一)玄奘与《大唐西域记》
(二)义净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四、文明交往下的丝路佛教使者
(一)攻坚克难与坚韧不拔的品格
(二)文化互鉴与友好交往的追求
(三)孜孜不倦与兼包融汇的态度
(四)探寻真理与攀登高峰的境界
印度佛足迹石崇拜研究
一、前言
二、《大唐西域记》中的佛足迹石崇拜记载
(一)佛足迹的尺寸
(二)佛足迹石上的图纹及其象征意义
(三)佛足迹石的崇拜方式
(四)佛足迹石的神通
二、佛足迹石崇拜的渊源
(一)印度摸足礼
(二)佛陀的示意
(三)佛陀弘法的象征
(四)遗迹崇拜
三、佛足迹石崇拜的传播
《成唯识论》种子说及其现代意义
一、《成唯识论》近代复兴之背景分析
二、种子理论略释
三、有漏种与无漏种——善恶的转变
四、共相种——命运共同体
五、我执与种子
论《大唐西域记》所载之印度佛教道场信仰
一、引言
二、何谓佛教道场信仰
三、公元7世纪上半叶的印度佛寺
四、四种典型的印度佛教道场信仰
(一)佛陀道场信仰
(二)菩萨道场信仰
(三)罗汉道场信仰
(四)论师道场信仰
五、余论
从取经到译经的转型中沉潜精神旨趣与终极追求
一、取经中彰显的生命意义
二、译经中成就的现世伟业
(一)译场:高僧云集制度完善
(二)翻译:独家技巧自创理论
(三)经典:卷帙恢弘译经之最
三、情有独钟在唯识
四、往生兜率所体现的终极超越
玄奘西行路线与丝绸之路——兼论玄奘西行路线的现当代价值
一、丝绸之路
(一)古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
(三)“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四)论以上几个概念和玄奘西行路线的关系
二、玄奘西行路线
(一)关于《大唐西域记》
(二)关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三)玄奘西行路线(兼论与丝绸之路的对比)
三、玄奘西行路线的现当代价值
(一)精神文化价值
(二)民族社会价值
(三)经济发展价值
求法的心程——玄奘西行求法磨难记
一、玄奘西行求法的动机
二、西行求法遇到的磨难
(一)唐境
(二)高昌
(三)阿耆尼国至羯朱□祇罗国
(三)东归故国
三、结语
丝绸之路经济带宗教问题的最新发展及其影响与对策研究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宗教现状
(一)中亚五国的宗教现状
(二)我国西部地区伊斯兰教现状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宗教问题的最新发展及其影响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内段的宗教问题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外段的宗教问题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宗教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关于宗教管理方面的建议
(二)关于宗教界自身建设方面的建议
(三)关于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建议
(四)关于国际合作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