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国化的历史成就
佛教进入中国后,和中国原有的宗教文化既有冲突,也有交流。中国固有的宗教文化,以儒学和道教为代表,对佛教有排击、批评,也有学习、融会,这就是排佛与融佛。面对这一文化背景,佛教从进入中国开始,就探索着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传入中国时,本就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还没有定型。所以,佛教的中国化,也可以说是佛教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佛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从中国古代宗教的一般特点看,佛教中国化的实质和结果,就是受到儒家、道家人文精神的影响,增加了佛教里面人文精神和理性的成分。这些成分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受儒道人学的影响,人文色彩浓郁。中国佛教哲学也以人成为理想的人的问题为中心,提出一系列分析和解决方案,并将这些内容作为人主要的理性信念。中国佛教以追求人自身的觉悟或自觉为宗旨,从人的角度看宇宙,论人生,坚信人人都有人性,有佛性,人性或佛性是光明的、明觉的、丰富的,而不是寂灭空无。在此基础上,肯定人的本心和真如佛性内在一致,人人都能成佛。隋、唐出现众多佛教宗派,它们一时并起,互相争鸣,最终产生出中国独有的佛教宗派。其宗旨和思考的基本问题,都在于解决人如何解脱成佛的问题,只是对于解脱成佛的根据、方法,各自的理解和表述有差异。但其共同点都在于,将无明的心性视为人生痛苦、缘起、轮回的根源,以觉悟的心性为基础,为人人都能成佛提供理论证明。这和孟子讲的尽心知性知天相比,在重视心性的思路上,两者并无本质区别。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中国佛教是宗教教义,毋宁说它是人学,一种理性的人学形而上学。应该承认,中国佛教强烈的人学性,是受到儒道人学性影响的。
二是着重于对世界和人生进行理性探讨,发展出理性色彩很浓的佛学(佛教学术)思想,从而制约和减少了佛教信仰走向迷信的可能性。关于这一点,季羡林先生说得好:“我觉得,佛教似乎是一个唯理的宗教,讲求义理的宗教,不要求信徒盲目崇拜的宗教,不禁锢信徒们的思想的宗教。”[9]中国佛教宗派那么多,其共同的义理是什么?需要研究。我认为,在主要思想内容看,中国佛教大乘独盛,主张人人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这和儒家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家道教人皆可以为神仙相近;从主要思路看,体用不二、体用相即的辩证思维或中道思维,如一和多、部分和整体、先验和经验体用结合的辩证思路,和儒道天人合一、内外合一、本末合一、主客合一等辩证的中道思维十分接近。应该肯定,中国佛教辩证思维是受到儒道辩证思维影响的。区别只在于对道或人性的用词和内涵有不同而已。这种相近或相同,正是后来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理论基础
三是发扬利他精神(菩萨行)的大乘佛教在中国独盛,即出世即入世,既超越又现实,充满了理想实现的辩证法。[10]不是只管自己修行,实现理想,而是还要帮助芸芸众生。地藏菩萨只要众生有一不成佛,我就不成佛的宏愿,可以表达中国佛教大慈大悲胸怀。这和儒家不仅自己希贤成圣,而且要推己及人,帮助他人希贤成圣,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同理想,同样伟大。中国佛教的大悲悯和儒家的仁爱,同样广大深厚。不承认中国佛教普度众生思想受到儒家推己及人、修齐治平思想的影响,也是很难的。只是他们各自针对的具体问题、对问题的分析和具体解释和强调的重点、实施的路径有不同而已。
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不仅是佛教信仰、义理、佛学、传播的发展,也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佛教中国化的结果是多方面的,从宗教方面看,一是道教发展更加精致,二是儒家思想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即宋明理学时期,三是佛教本身进一步发展,形成中国佛教。中国固有思想受到挑战、刺激,不得不谦虚学习,引进佛教的思维方式,使中国学术思想的理论思维水平大大提高。这将宋明理学和汉唐儒学相比,一目了然。如道教学习佛教,成立重玄学,而明显有空宗一破到底的意思,使道教思想更加精致、完善等;对心性的重视,则成为道教内丹学产生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对三教融合也提供了共同话题、思想资源和基本一致的思维方式。佛教大乘佛的至高无上,俨然有专制皇帝的影子,为历代朝廷所喜乐推崇;众生平等皆可成佛思想,却也推动了中国古代从贵族社会向宋代以后平民社会的转型。
宋元明清以至民国以来,佛教中国化成果产生广泛影响。在扬善抑恶、劝人行善方面,在给广大民众提供安身立命之所的精神家园方面,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中国佛教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与外来文化交往中,中国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在向远东以至全球传播中国文化、凸显中国文化人文理性的中道特色、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在学习吸收外来文化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方面,都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佛教中国化非常成功,积累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从政治、哲学角度看,这些经验至少有三点:首先,在政治上,在态度上,朝廷除了支持外,大多采取包容、支持政策,并不直接干预佛教学术思想的具体内容。在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传播大体说来,是享有一定学术自由的。其次,应遵循“和而不同”的态度和准则,认识的独断、信仰的独尊,都应受到抑制。对待不同思想、信仰,切忌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再次,中道思维,是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这在佛教,在儒道那里,都是如此。人文的、理性的因素的增长,是佛教中国化的主线和成绩。他们都提倡和平、忍让、反省,不赞成极端思想和行为。这些都应该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而从外来文化中国化角度看,佛教中国化是历史上中国文化学习外来文化的鲜活案例,其中也蕴含着外来文化中国化的成功经验。这些历史经验包括:第一,语言文字、概念必须中国化;第二,宗教教义必须本地化。外来宗教典籍的准确翻译是前提条件;吸收中国固有文化的合理内容,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是必经之途;结合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不断调整自己,关注和解决中国人民的实际问题,是基本原则,也是落脚点。必须有中国学者结合中国文化,对外来宗教经典进行创造性诠释,发展中国特色的宗教教义,如中国佛学、佛教心性论独盛,大乘佛教独盛,菩萨信仰流行等;第三,宗教组织必须中国化。建立符合中国社会特色的宗教组织。如僧团、道士组织等,而教会就与中国社会格格不入;第四,必须发展中国文化特色的宗教仪轨,如寺庙制度、僧服、僧名等制度。反之,排斥中国礼仪,如祭孔、祭祖等,会阻碍中国化进程;第五,必须妥善处理好宗教教权与世俗政权的关系。教权从属于皇权,而不是皇权从属于教权,这是历史上的基本形态。
Theory of Historical processes of Sinicization of Buddhism
Zhang Maoze
Professor,Institute of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Northwest University
Abstract:This paper puts forwards an idea that the essence and results of Buddhist sinicization is influenced by humanistic spirit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nd absorb their human spirit,rationality and altruistic spirit. It does not only means that Buddhism is effect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ideology and culture as well as it became Chinese Buddhism gradually after it entered china,but also means that Chinese culture is so influenced deeply by Buddhism that become a country where fills rich Buddhist culture. And on this basis,this paper further reveals the cross-national cultural gene which Chinese Buddhism implies.
Keywords:Buddhism,Sinicization,Sinicization of Foreign Culture
【注释】
[1]参《六度集经.明度无极章》、《六度集经.戒度无极章》,《大正藏》第3 册。
[2]《高僧传.康僧会传》,《大正藏》第50 册。
[3]参方立天著《佛教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225-227 页。
[4]《弘明集》卷五《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五》,四部丛刊本。下同。
[5]《广弘明集》卷四十,《四部备要》本。
[6]梁武帝《敕下答神灭论》,载《弘明集》卷十。
[7]梁武帝的论证对当时儒者而言,很有作用。因为儒经《礼记》里面确实有大量有关“鬼神”的言辞,仅“鬼”“神”连用的“鬼神”一词即出现达42 次之多。如《礼记.祭义》有“天下之礼,……致鬼神以尊上也”等说法。
[8]如先秦时特别重视“礼”的儒家学者荀子就说:“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荀子.礼论》)现代学者冯友兰也赞成这一看法。
[9]季羡林:《佛教的倒流》,载季羡林研究所编《季羡林谈佛》,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年,第182 页。
[10]2005年3月17日上午,著名佛教哲学学者方立天先生在西安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做题为“佛教文化的结构”的学术报告。他归纳中国佛教有四个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1)重视自性;(2)重视现实世界;(3)强调圆融无碍;(4)方法简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