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明寺

(一)西明寺

西明寺于高宗显庆三年(658)建成,寺址位于延康坊西南隅泼王故宅(今西安太白北路西南),占地面积为半坊。直至晚唐,西明寺一直声誉隆盛,在会昌灭佛时也得以幸免。

唐代寺院藏书依然沿袭前纪,以大藏经为核心,主要是手抄佛经。西明寺是唐代佛教典籍法定藏库。显庆年间,西明寺御造藏经,藏于西明寺菩提院东阁,号称“一切经”。这批御造经藏是唐代最早,也是最丰富的佛教典藏。道宣曾为西明寺藏作序,并根据寺中藏经目录编撰成《京师西明寺录》三卷。后,他又以此为蓝本编撰成《大唐内典录》十卷。依据《大唐内典录》可了解西明寺藏的数目和内容。后御造经藏以及陆续翻译出来的佛经官定颁行天下后,均需不断补入西明藏。[4]般若译的四十华严中记载到“手自书写此新译经,填续西明寺菩提院东阁一切经胭本”。[5]贞元年间,西明寺僧园照在此基础上补充编订《贞元新定释教目录》。[6]西明寺也是唐代长安三大译场之一,重要的翻译家有善无畏、道世、慧琳等。善无畏翻译了《虚空藏求闻持法》。西明寺译经院很可能也是佛典的藏地。

西明寺因译经人才济济,藏典丰富,学术氛围浓郁,因而不断产生影响深广的佛教义学思想。西明寺良好的书写空间和浓烈的学术氛围,对僧人撰述裨益良多。唐代重要的目录学家很多产生于西明寺。道宣的《大唐内典录》、《广弘明集》、《集古今佛道论衡》,怀素的《四分律开宗记》,道世的《法苑珠林》、慧琳的《一切经要义》、园照的《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几部重要唐代佛教史、目录、音韵学典籍均诞生于西明寺。

佛教对待外典始终是一种容留之态度,视之为辅教之书。因此,很多僧人的个人著述也会涉猎世俗典籍。《广弘明集》卷二十记载,道世“爰以英博,召居西明,遂以五部余闲,三藏遍览,以代制作多人。虽雅趣佳词无足于博记,所以搴文囿之菁华,嗅大义之瞻卜。以类编录,号曰《法苑珠林》。”[7]因此,道世的作品中有抄写小说的可能。西明寺也逐渐成为唐代佛教学术中心之一,形成了“长安西明寺智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