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学”研究在台湾

四、“玄奘学”研究在台湾

“玄奘学”包括哪些方面内容?目前似没有统一的说法。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玄奘的生平和游历、玄奘的主要思想学说、玄奘所译的主要经典、玄奘所开创的法相宗、玄奘的弟子及其成就贡献。

台湾的“玄奘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深的论文,二是硕、博士论文,三是一般性论文(或称文章)。现以发表专深论文最具代表性的刊物《中华佛学学报》为主,兼及硕、博论文,按相关专题,对“玄奘学”研究在台湾作一简要评介。

关于玄奘的译经。如万石寿《唐玄奘译经的研究》,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71年)。对玄奘译经的过程、特点、成果、贡献进行了全面研究,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全文分为三篇八章,第一篇论述译经的准备:玄奘的生平,游学时国内佛教背景,在国内的师承,西游的动机,西游时的天竺佛教概况,在天竺的师承,在天竺的著作和观点。第二篇论述译经的规模:译经的经过,分唯识宗经论、杂译、毗昙宗经论、玉华寺四个时期,所译数量及每月平均数,影响译经效率的因素,译场的组织,译者的分工,译经的程序,翻译的难度,直译、意译和音译,详译和略译。第三篇为译经成果:译经的分类,单译与重译,重译的原因,对所译经论的介绍。严玮泓《论〈般若经〉的“假名”概念—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会〉〈妙行品〉与〈第二会〉〈善现品〉的对比作为考察的基础》,《中华佛学研究》2006年总10 期。全文以玄奘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会》(《小品般若经》)〈妙行品〉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会》(《大品般若经》)〈善现品〉作为对比的基础,由此探析《般若经》的“假名”概念,从对比中理出两个《般若经》文本对于“假名”的界定是否有所相同或差异之处,依此探究《般若经》中“假名”概念的根本立场。市村承秉《罗什及玄奘所译之〈般若心经〉与其文化方面的影响》,《中华佛学学报》2005年总十八期。作者认为:玄奘、罗什所译的《般若心经》,二者不论是所使用的语词、构句以及表现方式,一致的程度让人惊叹。但由于经典的说示者,分别采用“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这两种不同的译名,可以确定在时代背景上存在旧译与新译之别。持般若经典所宣说的般若皆空的理念和《法华经》第二十五品所强调的菩萨的爱与慈悲的实践,二者统合为一的宗教性作为基础。佛教空性的理念,虽然在印度是透过印度方面梵我的实在者的否定而展开,迈向“无我之空”的转换,一般认为在中国的观音信仰中最能明白清楚地观察到。相对于印度教的护教学者,甚至把空观批评为虚无论而言。中国直到现在,空观的理念与实动性,确实是一直始终持续存在于宗教文化的底层。廖本圣《莲花戒〈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之译注研究》,《中华佛学学报》1994年总7 期1997年总十期。莲花戒《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是现存于西藏大藏经中的七部印度注释中,年代最早、篇幅最短的一部,作者对其进行了全面研究,将玄奘所译略本《心经》与藏译广本《心经》进行比较,指出其部分出入和不同,由此探讨了印度大乘中后期的瑜伽行中观自续派学者如何理解《心经》,如何将“五道”的观念融合于《心经》当中,以及如何以“量”来修学或决定诸佛之母—般若波罗蜜多等等诸问题。万金川《敦煌石室〈心经〉音写抄本校释序说》,《中华佛学学报》2004年总十七期,全文对《大正藏.般若部》所收敦煌出土而由汉音转写的、题名为《唐梵飜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译者是否玄奘,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对各种众说纷纭的见解进行辨析,为弄清这件音写抄本的写成年代、译者或润文者,提供了若干有价值的线索。巫白慧《梵本〈因明入正理论〉—因三相的梵语原文和玄奘的汉译》,《中华佛学学报》1995年总八期。全文根据《因明入正理论》梵文原著,核对玄奘汉译的“因三相”,从而论证玄奘译文的准确性和创造性。作者认为玄奘对“因三相”的翻译,完全符合原著意旨,契合因明原理,特别是玄奘按梵文因明原著构筑了一套因明学汉语术语,表现出他无愧为一位非凡的因明学理论天才。作者澄清了一些对玄奘译文的误读和误解,并指出玄奘在译文中删去的,迄今尚未为中国学者知道的个别原文词句;而这些词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不重要的。

还如:石万寿《论玄奘译经的进度》,《成功大学历史学报》1975年2 期;杨白衣《玄奘三藏的译经》,《狮子吼》1981年11 期;陈祚龙《从敦煌古抄〈大唐新译三藏圣教序〉谈到中天竺三藏法师日照的译经生涯》,《海潮音》1982年7 期。

黄斐章《玄奘的音译原则——“五种不翻”》,《华冈英语学报》1998年4 期;黄运喜《玄奘译〈心经〉价值初探——以梵文原典与罗什译本对照》,《狮子吼》1989年4 期。

关于玄奘的同门或弟子。金东柱《圆测唯识学观之探讨:以〈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为中心》,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6年。全文论述了玄奘同门兄弟、韩国人(新罗人)圆测学说远播西藏、敦煌,通过比较《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的一卷、二卷,指出:圆测用他所创的“义类之次第”来解决唯识宗三时判教中“年月之次弟”的困难,他批判地接受“有、无相唯识”而树立他自己的见解,他虽然是唯识学者,但他的学说不是为了排斥哪一派而树立的,他不偏向哪一方,所以他的思想里可融会中观与唯识的思想,他主张“一性皆成”,这正是他唯识学观的特征。阮忠仁《唐初法相宗思想之转变:以窥基的五般若思想为中心探讨》,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1995年。这是一篇全面研究法相宗思想转变的原因、转变的内容和过程、转变所呈现的特点的一部高质量论文,全文共十章,第一章绪论,之后第二章至第九章的所研究的内容依次为:五般若的问题焦点之形成,菩萨之心的真理领域,人间宗教真理领域,境界般若的人间佛法实践原则,人间佛法实践的展开,人间佛法实践的动力——无住处涅槃,在李唐帝国内的人间佛法实践——佛法领域内菩萨行,在李唐帝国内的人间佛法实践——菩萨行与儒道思想之关系,第十章为结论。还如:赵东明《“转依”理论探析——以〈成唯识论〉及窥基〈成唯识论述记〉为中心》,《玄奘佛学研究》2009年总11 期。

立于玄奘的思想学说。王仲尧《玄奘的像教艺术思维》,《中华佛学研究》2006年总10 期。全文论证了玄奘重视佛教艺术的基本立场是“艺以载道”,而非惟艺术而艺术,作者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玄奘对佛经和佛像同样重视,后人习惯于把玄奘赴印度称为取经,但玄奘自己始终认为是“取经像”,玄奘同时代人也都这样看。二是玄奘常把佛教称为“像教”并强调这种提法,将佛教艺术作为表法基本形式和重要手段之一。三是从玄奘留下的表文中大量运用《周易》的思想和语言来看,其所以重视佛教艺术与《周易》之“像思维”方法有关。四是玄奘重视佛教艺术目的是解行相应以推动佛教流布,造福人间。五是历史上不少佛教大师不仅重视“经”也同样重视“像”,直接参与佛教艺术活动。荆三隆《玄奘与大乘瑜伽行派》,《中国佛学》2000年1 期。全文介绍了玄奘与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历史传承和渊源,论述了玄奘对于印度佛学的贡献。这一贡献表现在玄奘不仅是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而且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能把握住时代脉搏,适时地将唯识学说从“庙堂”走向“殿堂”,极大地充实了佛教政事观的内容,以其独特的经历与卓绝的才华,在中印佛教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陈永革《心识与种性:论唐代法藏华严教义阐释与玄奘唯识学之交涉》,《玄奘佛学研究》2013年总19 期。本文是一篇研究华严教义与唯识学之间关系的力作,作者通过贤首法藏对于心识与种性论的辨析,全面地阐释了唯识思想与华严教义体系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法藏阐释华严教义的方法立场而言,其基于真如性体所表达的“摄相归性”,最典型地代表了华严圆教思想。还如:冉云华《玄奘大师与唐太宗及其政治理想探微》,《华冈佛学学报》1985年总8 期;蔡惠明《玄奘大师与唯识宗》,《内明》1986年总15 期;黄公伟《唐代玄奘大师与其唯识论》,《中原文献》1989年3 期;辛旗《玄奘行状及思想综论》,《中国文化》1993年总162 期;沈剑英《唐玄奘与因明》,《谛观》1995年总80 期;沈剑英《论玄奘对因明的贡献》,《谛观》1996年总85 期;韩廷杰《玄奘对因明学的发展》,《宗教哲学季刊》1999年4 期;萧天来《法相唯识思想概说》,《中国佛教》1984年10 期;纯一《法相唯识学脉络谈(上、下)》,《内明》1987年总188-189 期;曹志成《“护法—玄奘”一系与真谛一系唯识学的“闻熏习”理论的思想意涵之探讨》,《法光学坛》1997年1 期;曹志成《真谛的唯识古学、玄奘的唯识今学与熊十力〈新唯识论〉之唯识思想初探——试以涵有“境”与“识”之关系的三性思想作为解释线索(上、下)》,《中国佛教》1989年3-4 期;解志敏《玄奘大师与因明学》,《海潮音》1995年6 期;解志敏《玄奘大师与因明学》,《海潮音》1995年6 期。

关于玄奘的生平。李志夫《玄奘大师在印度境内游学与善财童子参学有关地理、路线及其意义之探讨》,《中华佛学学报》1994年总7 期。这是一篇目前在台湾研究玄奘在印度游学最有代表性的力作,由于作者曾留学印度,所以所论及的内容较为一般研究更为深入详实,廓清了许多长期存在的争议。作者通过对玄奘在印度游学与《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之参学相关路线作了详细考察,再将此路线之地理、地质、气候、交通逐一进行分析,旨在证明其对印度早期乃至当代都具有重要地位,作者将《华严经》集成的时代背景与玄奘游学时的时代背景进行比较,探讨两者游学与参演在意义上的异同,由此看出两者所彰显的不同的影响与贡献。作者最后总结:“总而言之,善财童子之参学地区,不但是说明佛教,乃至大乘初期的印度南方展开之事实;也说明了,此一地区在古今印度都是重要的;更是印度文化向东南亚发展之发源地。而玄奘大师所西游之路线,乃是印度先期各时代殖民以及部派佛教、乃至大乘佛教发展路线所作之巡视。也是印度文化经由其西北转入东方之路线。善财童子之参学,影响了中国华严宗的成立;玄奘大师之游学形成了中国之法相宗。华严宗在佛学史之综合上,超越上,都是世界哲学史上之最;而唯识学,在分析上,至少在各宗派上,也是比较更有体系的。善财童子从人间到处参学,再到天上向诸神参学,最后又下人间而见到弥勒、文殊与普贤菩萨而成道;而玄奘大师历经戈壁、雪山、深谷而至西天,再返回中国,而不是流连西天,决意返国贡献此学。两者之悲愿也是相同的。”曹仕邦《浅论中国求法僧俗出国前、后学习域外语文的机缘》,《中华佛学学报》1997年总十期。全文研究了有代表性的求法僧俗出国前后学习域外语文的机缘,重点分析了玄奘等求法高僧出国前后学习西域语文的情况,对玄奘等求法高僧能熟练掌握多种语文的原因进行多方面探究,如除了本人的外语天赋和种种机遇外,还如“古时西行求法的僧俗到域外是游学参学,并非修读学位,即使玄奘与义净有‘三藏法师’尊称,前者因兼通经、律、论三藏而在往世时有华人僧俗如此称呼他,身后成了公认的尊号;后者则同样三藏兼明而为武则天女皇(623—705,690—705 在位)勅加三藏法师尊号,都并非在印度考取如此崇高的尊位。因此他们跟陈寅恪先生的情况相若,无怪古时求法者之中有人可以学得多种外语了。”黄运喜《玄奘三藏法师舍利真伪问题评议》,《玄奘佛学研究》2007年总7 期。作者针对2003年户县县政府召开的《玄奘大师与紫阁寺学术论证会》、兴教寺召开的《黄巢发塔真伪辨学学术讨论会》的争论为线索,扣紧“唐末黄巢之乱时,是否有‘黄巢发塔’而导致玄奘的遗骸迁葬到终南山紫阁寺这一争论焦点,通过叙述玄奘身后舍利漂泊的情形,对不同观点进行了评议,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无论正反方面的主张,都必须拿出更直接的证据才能拍板定案。杨维中《玄奘大师早期行历若干问题考述》,《玄奘佛学研究》2013年总19 期。作者经过认真考证玄奘的相关资料和文献,认为:其籍贯,由郡望说是留人,由祖籍说是颍川人,由出生地说是缑氏县人或偃师县人,皆可并存。其生卒,可暂定生于隋仁寿二年(602),卒于唐麟德元年(664)。其出家因缘,因生活困顿,其兄携其住于寺院,曾于十一、二岁时随兄住于东都洛阳净土寺,时为隋大业十年(614)。作者还对其早期行历进行了认真考证,勾勒出其具体路线图。还如:杨白衣《玄奘一门的著书》,《中国佛教》1983年4 期;幻生《读〈大唐西域记〉》,《内明》1979年总86 期;仁化《读玄奘大师传》,《海潮音》1977年4 期;高美丽《论玄奘大师之伟业对我国学术文化之影响》,《海潮音》1977年6 期;陈万福、林惠华《论玄奘大师之伟业对我国学术文化之贡献》,《中国佛教》1977年10 期;刘德康《论玄奘大师之伟业对我国学术文化之影响》,《菩提树》1977年总297 期;简文镇《论玄奘大师之伟业对我国学术文化之影响》,《狮子吼》1977年11 期;圣禾《玄奘三藏对因明学的学习和弘传》,《华学月刊》1978年总77 期;刘振志《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留学生——玄奘》,《海潮音》1978年7 期;幻生《一个伟大的留学僧——玄奘》,《中原文献》1982年3-4 期;张港《狮子吼》1977年年10 期;黎东方《一个最伟大的留学生——玄奘》,《夏声》1984年总236 期;葛承雍《千秋苦旅话玄奘》,《历史月刊》1994年总83 期了;曹仕邦《玄奘与义净被称尊为“三藏法师”的原因试释》,《新亚学报》1986年总15 期;石敏文《玄奘大师——千秋万古一圣僧》,《慧炬》1988年总292 期;东初《玄奘三藏对中国文化之贡献》,《中原文献》1989年3 期;悟明《庆祝玄奘大师的意义——专刊序》,《中原文献》1989年3 期;煮云《西天取经的玄奘大师》,《中原文献》1989年3 期;演培《玄奘大师的所学与所传》,《中原文献》1989年3 期;广仁《玄奘大师略传》,《中原文献》1989年3 期;赵知人《玄奘故里及其遗迹》,《中原文献》1989年3 期;黎东方《一个拼命的留学生——玄奘》,《中原文献》1989年3 期;《纪念玄奘专辑》,《中原文献》1991年9 期;葛黔君《译圣——玄奘》,《谛观》1996年总85 期;韩廷杰《玄奘求法与译经初探》,《宗教哲学季刊》1997年4 期;祥云《影印〈大唐西域记〉序》,《狮子吼》1989年5 期;邱德福《评介〈玄奘年谱〉(杨廷福著)》,《菩提树》1992年总475 期。

关于法相宗。廖明活《初唐时期佛性论争的两个相关论题——定性二乘和变易生死》,《中华佛学学报》2005年总十八期。全文论述了法相宗在唐朝初叶的崛兴、法宝对法相宗的定性二乘说法和变易生死诠释多方加以驳难,招致以捍卫法相宗为使命的慧沼的强烈不满,作出全面反难。全文分为五节:第一节探讨“定性二乘”和“变易生死”观念在印度佛教典籍出现的变景和涵义。第二节阐述法相宗创立者玄奘和窥基,从“定性二乘”的观点出发,对“变易生死”观念作出会通。第三节论述法宝如何站在如来藏教学立场,对法相宗有永远不能成佛的“定性二乘”、至而把“变易生死”解释为“分段生死”的段限延长做法,作出全面批评。第四节逐一检视法相宗教学的支持者慧沼对法宝批评的回应。第五节总结全文要点,揭示法宝和慧沼的对论所反映初唐时期佛性论争的特色。傅新毅《日本法相宗南北二寺之静》,《玄奘佛学研究》2013年总19 期。作者以良算《唯识论同学钞》中总结为依据,探讨法相宗东传日本后南北二寺的学理论争,并着重分析其中四个焦点问题,涉及唯识学与因明学两个方面。日本法相宗直接传承唐代唯识宗的法脈,通过南北二寺的论争,又形成其特有的问题意识与致思路向。还如:陈士强《法相宗教典论》,《内明》1995年总285 期;刘果宗《法相宗史略(1-2)》,《狮子吼》1993年7 期了;方东美《法相与唯识宗之体系(上、下)》,《中国佛教》1987年10-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