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求法与丝绸之路建设
王公伟
鲁东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摘要:玄类出于宗教热情,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西行印度求法。玄类的西行之路是文化传播之路,也是中外交通之路,更是经济交流之路。玄类的西行求法对于今天的丝绸之路建设,无论是在文化传播还是经济建设上都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玄奘;佛教;丝绸之路
玄奘作为唐代最著名的僧人,他西行求法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正值国家执行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其中的一带就是指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条经济带与玄奘西行求法的路线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因此,重温玄奘的西行求法之路,对于理解今天的国家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玄奘(600—664),俗姓陈,河南人,唐代著名高僧,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之一。玄奘受唐代社会氛围影响,年纪很小就出家为僧。玄奘在佛学理论上有很高的天赋,通过拜师学习,很快就掌握了当时中国所流行的佛教理论。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玄奘发现了佛教理论的冲突之处,特别是当时南北两道关于佛性的“当常”和“现常”分歧更让玄奘产生了理论上的困惑。因此,他立志到佛教的诞生地印度去求法,以解决当时中国争论不休的问题。玄奘经过简单的准备就踏上了西行之路,中间历经种种困难,终于到达印度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的佛教学术研究中心,特别擅长瑜伽行思想。玄奘先是在那烂陀寺跟随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后来又到印度其他地方学习佛教知识。达到学习目标后,玄奘坚决回国。从其出发到最终回国,总共十七年。这十七年,对于玄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玄奘的西行求法之路,是一条克服艰难困苦的道路,也是一条中土与西域和印度交通打通之路,还是中土与西域、印度地区文化交流之路,更是中土与这些地区的经济交流之路。
第一,玄奘的西行求法体现出玄奘为真理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的精神。
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到隋末唐初,大部分佛教理论都已经传入中国。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别是佛教翻译的前后差异,导致佛教在中国出现了种种分歧甚至矛盾之处,这给中国佛教界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当时最典型的莫过于南北两道关于佛性的“现常”与“当常”的争论,“遗教东流,六百余祀,腾、会振辉于吴、洛,谶、什钟美于秦、凉,不坠玄风,咸匡胜业。但远人来译,音训不同;去圣时遥,义类差舛。遂使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两道。纷纭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1]因此,有抱负的僧人纷纷做一些会通工作,希望解决分歧。玄奘作为一代高僧,自然也是积极参与并有志解决这一分歧:“玄奘宿因有庆,早预缁门,负笈从师年将二纪,名贤胜友备悉咨询。大小乘宗略得披览,未尝不执卷踌躇,捧经侘傺。望给园而翘足,想鹫岭而载怀。愿一拜临启申宿惑,然知寸管不可窥天,小蠡难为酌海,但不能弃此微诚。”[2]在学习的过程中,玄奘认为单纯从现存的佛教经典出发,并不能解决问题。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到佛教的诞生地去求法,这才是根本解决之道。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玄奘积极准备到印度去,不过,当时的国家政策并不支持玄奘,玄奘的几次要求都没有被批准。出于宗教热情和责任感,玄奘在没有经过国家批准的情况下私自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玄奘经历了种种的磨难。在凉州,慧威法师受到玄奘的感召,派其弟子慧琳和道整追随,并照顾玄奘的生活。但是,在玄奘还没有出发时,受到了官方的通缉,幸好遇到州吏李昌的帮助,才成功离开。不久,道整去了敦煌,慧琳也不堪劳苦,被玄奘法师放走,玄奘法师剩下孤身一人,在玉门关差点被杀。经过几处烽火台,玄奘到达荒无人烟的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是时顾影唯一,心但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3]玄奘曾经这样描绘其求法过程中遇险的经历:“是时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灿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虽遇如是,心无所惧,但苦水尽,渴不能前。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焦,几将殒绝,不复能进,遂卧沙中默念观音,虽困不舍。”[4]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玄奘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最终到达印度。但是,在印度并不是万事大吉。因为印度的佛教宗派也很多,佛教与外道的争论也很激烈,激烈的程度甚至导致僧人的生命受到危险。因此玄奘仍然面临种种困难,甚至生死选择。玄奘在去往印度的阿耶穆佉国时遇到一伙强盗,这伙强盗信奉突伽天神,每年都会寻找一名相貌姣好的人祭祀,因玄奘仪容伟丽,体骨当值,相顾而极曰:“我等祭神时欲将过,不能得人,今此山门形貌淑美,杀用祠之,岂非吉也!”[5]于是玄奘被选中。同行船上诸人请求代替不被允许,玄奘被放到祭坛上,等待祭祀。玄奘没有办法,只能一心想念弥勒菩萨,希望弥勒菩萨加被,让其免除灾祸,从而完成学习《瑜伽师地论》的目标。结果出现了奇迹,玄奘法师得救。类似的艰险在印度诸国屡见不鲜,但玄奘都不改初志,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第二,玄奘西行求法之路,也是扩大中国与广大的中亚、南亚的交通之路。玄奘所选择的道路是自汉代以来所开创的古丝绸之路,这条道路从西安出发,经过甘肃,到达今天的新疆地区,然后分别延伸到中亚国家和南亚地区。在玄奘的时代,这是通往印度的陆路交通要道。另外一条通道是海上,从泉州等地出发,经过南海、斯里兰卡,最终到达印度。玄奘之所以选择陆路,是因为这条道路对于内地人来说更为熟悉,而且当时很多外国人来唐也是走的这条路。当时的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也是中亚、东亚的文化中心,因此来往的人很多。根据记载,往来的人士当中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政治方面,如唐王玄策“奉使西行,至摩竭陀国。于耆阇崛山及佛成道处,咸述碑铭,赞佛圣化。”[6]唐王朝是当时的强大的国家,与很多国家有交往。唐王朝出于自己的目的,也要与周边国家进行交往。因此,政治因素导致的双方交流是很多的。二是贸易方面。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在欧洲、中亚、印度都是久负盛名的,他们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很旺盛。这些国家的特产比如马匹、糖产品、皮毛制品等也是唐朝所需要的,故丝绸之路就充分发挥了其贸易互通有无的作用,各方因为贸易的缘故来往很频繁。如太宗朝就记载:“三月,帝以远夷各贡方物、珍果咸至,其草木杂物有异于常者,诏皆使详录焉。……伽毗国献郁金香叶,似麦门冬,九月花开,状如芙蓉,其色紫碧,香闻数十步,华而不实,欲种取根。罽宾献俱物头花,其花丹白相似,而香远闻。……西蕃胡国出石密,中国贵之。”[7]三是文化上的交流。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贸易上的交流,自然会引发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虽然在当时比较先进的,但与中亚的游牧文化、印度的文化、欧洲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客观上存在着交往的可能性。政治上的交往和贸易的发展使得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中国与他们之间文化上的交往也是很多的,如印度的杂耍就流传到中国:“大唐贞观二十年,西国有五婆罗门,来到京师。善能音乐、祝术、杂戏,截舌、抽肠、走绳、续断。又至显庆已来,王玄策等数有使人向五印度,西国天王为汉使设乐,或有腾空走索履屐绳行,男女相避歌戏如常。或有女人手弄三仗,刀矟枪等掷空,手接绳走不落。或有截舌自缚,解伏依旧,不劳人功。如是幻戏种种难述。”[8]以上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唐代早期的丝绸之路成为一条非常繁忙的中国与中亚、南亚的大通道。
第三,玄奘的西行求法之路,也是一条中外文化交流之路。唐朝的中国,是盛世,唐朝的国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隋唐的文化也是当时世界的文化高峰。而当时的印度,也是文明古国,其文明的程度也是排在世界前列的。玄奘西行求法依次经过西域的各个国家,这些国家,有的发展程度比较高,有的则比较低,但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玄奘西行经过这些地区时,就将唐朝的先进文化传播给他们了。当然,在玄奘回国经过这些地区时,也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带回了唐朝。当然,这些工作在玄奘之前和玄奘回国之后已经有人在做。在所有的文化交流中,最为突出的当然是中印两个文明古国的交流。对于唐朝来说,印度文化最为突出的当然是佛教了,玄奘求法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交流过程。印度的佛教经典内容很丰富,除了宗教的内容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随着佛教经典的翻译进入中国。自然中国文化也随着中国僧人进入印度而被印度人所了解。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玄奘将中国道家经典《道德经》翻译为梵文了,“寻又下勅,令翻老子五千文为梵言以遗西域。奘乃召诸黄巾述其玄奥,领迭词旨,方为翻述。道士蔡晃、成英等,竞引释论中百玄意,用通道经。奘曰:‘佛道两教,其致天殊,安用佛言用通道义,穷核言疏本出无从。’……老经幽邃,非夫序引何以相通?请为翻之。”[9]
第四,玄奘的西行求法之路,也是一条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经济贸易之路。这条道路原先就是古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道路,西域地区的畜牧产品等进入中国的中原地区,同时中原地区的产品也进入到西域地区。这条道路变成了一条繁荣之路。玄奘的西行求法,进一步拓展了这条道路,使得这条道路到达了南亚地区,进一步扩展了双方的经济上的交流。特别是玄奘到达印度,向印度各国介绍了中国的基本情况,促进了印度各国对于中国的兴趣,他们对于中国物品的向往,自然促进了双方的经济上的交流。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前人的研究已经很详尽了,本文不再赘述。
总之,玄奘的西行求法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与西域各国和南亚各国之间的交往,双方的物流、人流也反过来促进了这条古老的道路的繁盛。
今天,国家正在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其中的一带就是指路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它基本上与古代的丝绸之路重合,它东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 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今天的一带建设是在新的形势下所展开的一种国家战略,它的复杂程度和涵盖的范围当然要比过去的丝绸之路广,其意义也是古丝绸之路所不可比拟的。
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是在新的形势下进行的,是一种互利互惠的战略。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制造业为世界第一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原料需求国。中国经济的崛起,加上日本、韩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东亚经济区。欧洲是世界上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经济消费水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这两个地区之间是广大的西亚、中亚、南亚、北非等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消费水平也比较低,但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处于这种格局下的中国具有极好的发展条件,中国所提供的消费品可以满足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制造品可以满足欧洲国家,欧洲国家的奢侈品和高级工业制造品也可以满足中国的需要。同时,中国工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中亚、西亚的石油、天然气;非洲、南亚等地的矿产品。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出的这种战略恰逢其时。
与过去的单边协议不同,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也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在这样的宗旨下,玄奘的西行求法之路可以为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参考,特别是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考价值更大。
第一,经济上的相互需要,是古代丝绸之路重辉的重要因素。与玄奘不同,玄奘西行求法最直接的因素是文化上的需求,今天的战略最重要的需求是经济上的要求。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还在进行中,各国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对于中国而言,压力也非常大。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的建设,形成了非常庞大的产能,几乎世界上一半的工业品的产量的第一位是中国,并且占比非常的高,几乎都达到三分之一以上。经济危机产生后,中国传统的出口市场欧洲和美国消费萎缩,这直接影响了中国。在短时期内经济危机不可能得到解除的情况下,中国迫切需要为庞大的产能寻找出口。在世界范围内,唯一具有这种潜力的就是中亚、南亚和北非这一世界的中心地区。另外,中国的经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我们所需要的能源、原材料大部分需要进口。如果没有稳定的进口渠道,中国的经济也无法保持稳定。从市场和生产两个方面来说,中亚为核心的地区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地区,也是中国西进战略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欧洲而言,其经济的发展程度是非常高的,其与中亚等相对落后的地区几乎没有交集,也形成不了需求。但对于中国则不同,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摆脱了低级水平,开始进入到中级和高级,因此能够吸收欧洲的先进技术。同时,欧洲的比较高级的产品对于富起来的中国人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从消费市场的角度来看,中亚等地区的产品无法满足欧洲的需要,但是中国则不同。中国的产品完全可以满足欧洲国家的需要。欧洲国家由于去工业化的原因,一些工业制成品和消费品等都不再生产,但市场的需求却没有减少,他们必须从国外进口。最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当然是中国。对于中亚等落后国家来说,他们一方面需要工业制成品,另外一方面他们还需要将国内的能源和原材料卖出去,这两个方面中国是最好的合作伙伴。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欧洲、亚欧非连接处地区,是目前世界上经济互补性最强的地区。只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机制,这一地区必将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
第二,经济上的发展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亚欧大陆再加上非洲,构成了地球的大陆岛,这是世界的主体部分,也是地理上联系最为紧密的地区,同时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区。欧洲、中国、中亚、南亚、北非,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高低不同的。唐时的玄奘能够到印度,根本的原因在于从中国到印度存在的一条交通要道,如果没有这条路,中国与印度相距遥远,是不可能通过陆路相连的。今天这一地区的发展仍然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的最大的生产国,欧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中亚等地区是最具潜力的地区,但是,以往这些地区只是地理上的联系,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要促进经济的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首先进行的。以中国“要致富先修路”的经验而言,必须大力加强这一地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方面的建设对于陆上丝绸经济带来说是首要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互利互惠的工作。对于中国来说,通过建设铁路等基础设施,可以满足国内产能的输出。对于欧洲国家来说,可以提供技术输出。对于中亚、南亚等国家来说,可以改善国内的交通条件。其次,进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管,也是促进彼此信任的重要表现。过去中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很落后,那么,通过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设施的建设,就可以很好促进彼此的互联互通,并消除这一地区的紧张气氛。历史上,这一地区国家之间产生了多次冲突,那么,兴建铁路等交通设施,实际上就是重建信任的过程。目前,经过不断地酝酿和准备,东部以中国各个城市为起点,西部以欧洲各大港口为终点,一个贯穿欧亚大陆的铁路线正在延伸。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良好的交通设施,这一地区的发展的前景会非常光明。
第三,文化上的交流和相互尊重是决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成败的重要因素。过去这一地区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地理上也非常的接近,但是,这种潜力却一直没有得到发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一地区是世界上文化最为复杂的地区。这一地区有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亚地区,有以印度文化为代表的南亚地区,有以伊斯兰文化为代表的中亚地区,还有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欧洲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地区的文化和居民形成了犬牙交错的局面,因此,历史上纷争不断。玄奘时代的丝绸之路之所以能够成为重要的物流文化通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各国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能够求同存异。这才能够保证这条通道的畅通。而后来丝绸之路中断,就是因为彼此不能相容。因此,如果我们今天不能够很好地解决文化冲突问题,那么这一战略构想的前景是堪忧的。从中国的角度而言,虽然我们的力量强大了,但是我们并没有意愿压迫其他国家。中国过去受压迫的历史,使得中国很难接受压迫其他国家的模式。相对于欧洲发达国家,中国的发展是建立在遵守现有政治、经济秩序基础上的。因此,中国有意愿遵守规则而不是破坏规则,这自然不会对欧洲国家形成威胁。对于欧洲国家来说,他们不认为中国是威胁,因为中国离欧洲毕竟很遥远。而殖民的时代也已经成为过去,他们也不可能重新对落后地区殖民。对于落后地区来说,现在的国际氛围基本上消除他们重新被奴役的可能性。因此,这一复杂地区完全有可能和平共处,共同促进经济上的发展。我们相信只要彼此之间抱着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精神,文化上的不同,不会构成发展的障碍。另外,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中亚地区,是世界文化的活标本,世界各个地区的文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依据。因此,处理好这个地区的文化冲突,对于当今世界的文化冲突的解决具有很重要的标本意义。
综上而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给周边国家带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当然,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发展也会面临着意想不到的困难,正如玄奘的西行求法会面临九九八十一难一样。外界的干预、保守势力的阻挠,都会成为障碍。但是,只要周边国家下定决心,相信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问题,这一地区一定会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
Hiuen Tsiang's Westward Journey for Dharma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Modern Silk Road
Wang Gongwei
Professor,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Law,Ludong University
Abstract:With the religious devotion,Hiuen Tsiang managed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in his westward journey to India for dharma. The road along his journey has been a road of culture dissemination,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and economic exchange. The journey is instructive to the building of the modern Silk Road in terms of the cultural dissemination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Keywords:Xuanzang,Buddhism,Belt and Road.
【注释】
[1]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2 页。
[2]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2 页。
[3]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16 页。
[4]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17 页。
[5]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55 页。
[6]《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大正藏》第49 册,第719 页上。
[7]王钦若等编纂,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校订本)》卷九七〇《外臣部.朝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11231 页。
[8]道世:《法苑珠林》卷七十六,《大正藏》第53 册,第859 页下。
[9]道宣:《续高僧传》卷四,《大正藏》第50 册,第455 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