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净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二)义净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义净西行求法的壮举可以彪炳史册,同样义净法师的译经事业也异常灿烂。他的译经,遍及三藏,主要以律学为主,大致占其译经总数的四分之三,“净虽遍翻三藏,而偏功律部”[22]可见史实。义净本人根据其二十余年海外求法的亲身见闻,相继撰写出《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史学色彩浓厚的佛学著作,较为详实地记录了当时僧众前往南海和印度游历、求法的事迹和见闻。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类似于《高僧传》的僧传的形式,主要记述了唐初从太宗贞观十五年(641)以后到武后天授二年(691),共四十余年间,57 位僧人(包括义净本人,也包括今属朝鲜的新罗、高丽,今属越南的交州、爱州等地的僧人)到南海和印度游历求法的事迹。本书共分为上下两卷,书后附有《并重归南海传》。

从本书的写作目的来看,义净本人认为:“其间或西越紫塞而孤征,或南渡沧溟以单逝。……或亡餐几日辍饮数晨,可谓思虑销精神,忧劳排正色。致使去者数盈半百,留者仅有几人。诏令得到西国者。……冀传芳于来叶,粗据闻见撰题行状云尔。”[23]由此可见,当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前往南海和印度求法、游学的僧众较多,国内众多州府与周边海外都有参访的僧众在其中。

从本书的内容来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类似僧传,但没有采用传统的僧传模式,而是采用行状文体,而是“其中次第,多以去时年代近远存亡而比先后”,按照57 位僧人出行时间的先后总为一传,分别叙述他们的籍贯、生平、出行路线、求法状况。[24]其中的求法僧略见如下:太州玄照,齐州道希、师鞭,新罗阿离耶跋摩、慧业、求本、玄太、玄恪、复有,睹货罗佛陀跋摩,并州道方、道生、常愍、常愍弟子一人,京师末底僧诃、玄会、质多跋摩,吐蕃公主奶母息二人、隆法师,益州明远、义朗律、朗律师弟子一人,益州智岸、会宁,交州运期、木叉提婆、窥冲、慧琰、信胄,爱州智行、大乘灯,唐国僧伽跋摩,高昌彼岸智岸二人,洛阳昙润、义辉、智弘,又大唐三人,新罗慧轮,荆州道琳、昙光、无行、法振、乘悟,又大唐一人,荆州慧命,润州玄逵,晋州善行,襄阳灵运,澧州僧哲、哲禅师弟子二人,梁州乘如,澧州大津。[25]

义净法师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详细记载了从南海往印度的多条南海交通路线的记载,从侧面也反映了唐初及以后中印交通发展的新趋势。[26]同时,《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较为详尽地记载了印度及南海一带的风俗、物产、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成为目前了解和研究初唐时期中印关系及东南亚关系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