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玄奘西行初衷

一、玄奘西行初衷

玄奘一生历经隋、唐两个朝代,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都贡献给了佛教事业,是伟大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玄奘,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出生,自幼“聪悟不群”,“备通经奥,而爱古尚贤。非雅正之籍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4]十三岁出家后,从师学《涅槃经》、《摄大乘论》,打下了佛学的基础。此后经过净土寺初学、蜀地深造、南北游学,数年间他对《法华》、《维摩》、《阿毗昙论》、《成实论》、《俱舍论》等均有涉猎,究通诸部要理,誉满京邑。但随着闻法日广,奘深感各地讲筳,异说不一。《慈恩传》卷一云:“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义,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以问所惑。”[5]其中包括佛典的庞杂舛误,译传者观点的不统一,南北佛学差异等,从而造成玄奘在修学过程中产生诸多疑惑。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求西行求法,朝廷不允。然玄奘法师抱着“一睹明法,了义真文,要返东华,传扬圣化”[6]的大志与决心,“遂以贞观三年四月(629),冒越宪章,私往天竺”[7],孤身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历经19年的西行求法生活后,玄奘法师不忘初心,“愿以所闻,归还翻译,使有缘之徒同得闻见。用报师恩,由是不愿停住。”[8]终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东归回到长安。回国后的玄奘受到唐朝廷的特别款待。

然而玄奘法师无视禁令,不远万里一心西行求法的动机却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这有助于我们了解玄奘法师的求法精神。其西行动机略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