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丝路佛教
2025年09月26日
(二)丝路佛教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5]公元前1世纪末叶,佛教从印度、于阗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的“丝绸之路”先后传到西域各国,即佛教从印度伊朗及中亚的西域诸国,沿着从这些王国到中国(严格意义上的)之间的商贸路线传播。[6]佛教最终传到中国内地,并由中国扩散到朝鲜半岛、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纵观陆上丝绸之路的佛教架构起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先河,早期的佛教典籍、佛教思想、佛教艺术串联起这一文明交往之路沿线。至于考察陆上丝绸之路何以产生早期印度佛教传播的先河,除了其本身的自然地理环境外,还必须考虑到当时的中亚区域在宗教传播交流当中的重要地位。黄民兴先生指出,中亚是西亚、南亚和东亚交往的中介,这一交往主要体现为西亚、南亚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经中亚向东亚的传播,即自西向东。[7]东亚即中国的宗教西向的传播基本上仅限于中亚,而南亚宗教(佛教)向西亚的传播也比较有限。
由此可见,形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亚这一宗教缓冲地带继续发展,并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向东传播,通过当时的西域地区,进入中国的河西走廊,进而来到长安。佛教由长安呈放射形传播开外,佛教逐渐成为中国民族思想文化的支柱之一。相对于热闹的陆上丝路佛教,海上丝路的佛教传播兴起相对于晚,开始于东晋,发展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海上丝路佛教路线一般多指是由广州、交趾(今越南河内附近)等地经由南海前往印度的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