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其他

六、其他

除了上述问题,《慈恩传》文本的各种细节描述已经超出了传主—玄奘本人的生平事迹,从而蕴含着其各种相关历史信息。仔细研读和挖掘这部传记会引发其他许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例如《慈恩传》记录了为法师等十人画像之事:“......为宝乘等五十余人受戒,唯法师一人为阇梨,诸德为证而已。三日方了。受戒已,复命巧工吴智敏图十师形,留之供养。”这是此传中唯一一次记录为法师画像的内容,如果玄奘位高显赫,为什么这是仅有的一次画像,而且还是集体而非个人画像?日本所存具密法性质的大师像又是源自何处?中日画像里玄奘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围绕这些问题,玄奘画像的研究有李翎的《“玄奘画像”解读——特别关注其密教图像元素》[67]和《玄奘大师像与相关行脚僧图像解析》[68],以及刘淑芬《高僧形象的传播与回流—从“玄奘负笈图”谈起》[69]等,莫不是从玄奘取经的具体事迹,唐朝玄奘晚年的困顿与寂寥开始,对比日本唯识宗及密教的发展及玄奘在日本的神格化,又结合取经僧、来华僧的形象,再考察宋代以后的取经求法图,来还原图像背后的历史深意,显然这些研究都不能脱离《慈恩传》的记载。

邱瑞中的《玄奘与印刷术一读〈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札记》[70],以《慈恩传》为切入点,结合印刷术发展史,点明玄奘是印刷术车轮的发初者,认为《慈恩传》记录玄奘遗嘱:“造素像十俱胝。”这十俱胝“素像”只能是着墨捺印于纸面者,它印证了唐人冯贽所记“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的说法,因而得出结论玄奘是“印刷术车轮的发轫者”。同样,对于十俱胝像,《玄奘发愿“十俱胝像”考—关于“善业泥”造像的研究》[71]一文则结合了西安大雁塔附近出土的“善业泥”的相关研究,较充分地论证了出土的“善业泥”同《慈恩传》卷十记载的玄奘发愿造“十俱胝像”相吻合,其制作年代在贞观二十三年(649)显庆三年(658)之间;从“善业泥”的铭文佐证了“善业泥”的制作目的和意义,即供养佛塔和创造未来的“善业”;并且“善业泥”上的佛像中尊形象与玄奘的弥勒信仰及印度造像艺术紧密相关;进而论断日本的泥佛像最多见的一种图案既是与玄奘唯识思想和“善业泥”的传入相关。

此外,张远的《〈秦王破阵乐〉是否传入印度及其他—兼与宁梵夫教授商榷》[72]一文,较为准确详实地论证了《秦王破阵乐》极可能在戒日王时期曾传入印度,且玄奘所述与戒日王会晤始末基本属实。正如作者所称,这篇论文也是旨在辩驳英国卡迪夫大学著名佛教史和《大唐西域记》研究专家宁梵夫教授在“玄奘是否亲至马图腊”一文中提出的质疑:认为玄奘面见戒日王的交谈是玄奘将中国的帝王崇拜置于印度文化框架之中的虚构。也同时反驳了中印交流的一些学者的相似观点:玄奘出于争取唐王支持、弘扬佛法的目的,在这一段叙述中颇为夸大其词地渲染了对唐王的赞美,与当时的真实情况不符。这篇论文对中印交流史的相关史实做了详细的挖掘和论证,其中《慈恩传》也是这项研究的重要资料。

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有周阿根的《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词汇史价值》[73],此文从词汇史的角度系统地考察了《慈恩传》中的词汇价值,具体体现为:增补漏收词目、增补词语义项、纠正辞书释义不确、提前语词例证、填补汉语词汇史发展的中间环节、补充词语例证等方面,从而为《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编纂,及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曹小云在《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语料价值》[74]一文中按照目前学术界考察新词新义的通行做法以《大词典》为标尺,列举一些见于《慈恩传》中而《汉语大词典》未予收录的词语和义项。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对《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着六个问题展开:《慈恩传》的文本考异、《慈恩传》作者的考辩、《慈恩传》的英译、《慈恩传》与玄奘研究、《慈恩传》与传记文学研究,以及针对传中所涉及的其他问题的相关探讨等。总体而言,对于《慈恩传》这部作品,尽管既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挖掘。

Research Summary on the Da-tang-da-ci-en-si-san-zang-fa-shi-zhuan

Wang Xin

Associate Professor,Shool of Humanities,Xidian University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es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es on the Da-tang-da-ci-en-sisan-zang-fa-shi-zhuan(A Biography of the Tripitaka Master of the Great Ci’en Monastery of the Great Tang Dynasty),and classifies the research topics into six categories,including the textual study,the research on the authors,the available English versions,its relationship with studies of Xuanzang,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tudies of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and other studies on the detailed issues involved in the book. Generally speaking,in regard to this biography of Xuanzang,a lot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however,there are still more problems need to be settled in the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research summary Da-tang-da-ci-en-si-san-zang-fa-shi-zhuan(A Biography of the Tripitaka Master of the Great Ci’en Monastery of the Great Tang Dynasty)

【注释】

[1]林巽培:《回鹘文〈慈恩传〉的收藏与研究》,《民族语文》,2013年第1 期。

[2]林巽培:《回鹘文慈恩传转写与汉字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耿世民:《回鹘文〈玄奘传〉第七卷研究》,《民族语文》,1979年第6 期。

[4]聂鸿音:《回鹘文〈玄奘传〉中的汉字古音》,《民族语文》,1998年第6 期。

[5]阿依努尔.司马义:《北图收藏的回鹘文〈慈恩传〉第七卷残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乔睿:《国家图书馆所藏回鹘文〈慈恩传〉九页之语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郑桓:《回鹘文〈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源语文化概念的翻译》,《民族翻译》,2009年第4期。

[8]郑桓:《回鹘文〈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句式标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黄艾榕、张盛如:《从回鹘文〈玄奘传〉看西北方言入声的演化》,《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 期。

[10]慧立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彦悰笺,孙毓棠、谢方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 页。

[11]赵晓莺:《大唐慈恩寺:玄奘法师传》,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年。

[12]刘化重:《〈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新论》,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13]李小东:《〈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点校考异一则》,北京:《华夏文化》,2015年第4 期。

[14]刘玉红:《〈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选译〉译注补正》,《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 期。

[15]郭绍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于洛阳度二七僧”笔释》,《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7 期。

[16]李普文:《唐释彦悰与隋释彦琮考辨》,《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2 期。

[17]慧立著、彦悰笺,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8]慧立著、彦悰笺,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页。

[19]刘化重:《〈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新论》,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20]张婷:《〈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1]http:/ /www.fjdh.cn/wumin/2010/07/133839116473.html

[22]Shaman Hwui Li. The Life of Hiuen-Tsiang. Translated by Samuel Beal. London:Kegan Paul,Trubner and Co.Ltd,1911.Reprint Munshiram Manoharlal,New Delhi. 1973.

[23]Huili. The Life of Hsuan Tsang. Translated by Li,Yongshi,Beijing:Chinese Buddhist Association,1959.

[24]Sramana Huili and Shi Yancong. A Biography of the Tripitaka Master of the Great Ci’en Monastery of the Great Tang Dynasty. Translated by Li Rongxi. Berkeley,California: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1995.

[25]黄夏年:《四十年来我国玄奘研究的综述》,《玄奘研究》,1994年。

[26]黄夏年:《百年玄奘研究综述》,《广东佛教》,2001年第1 期。

[27]白杨:《玄奘研究综述1994—2007》,《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3期。

[28]赵欢:《近五年玄奘研究综述2008—2013》,《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第1 期。

[29]杨廷福:《玄奘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 页。

[30]陈垣:《释氏疑年录》,扬州: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2008年。

[31]刘汝霖:《唐玄奘法师年谱》,《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8 册》,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1980年。

[32]苏渊雷:《玄奘》,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33]周连宽:《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34]温玉成、刘建华:《玄奖生平几个问题的再考订》,《文物春秋》,2005年第1 期。

[35]宋挺生:《〈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浅论及玄奘年岁、西行年之我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 期。

[36]张力生:《玄奘法师年谱》(The Chronological Life of the Master Xuan Zang)英汉对照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年。

[37]胡艳艳:《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看唐太宗与玄奘的关系》,《科教文汇》,2008年中旬刊。

[38]郝松枝:《〈大唐三藏圣教序〉与唐代佛教的兴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 期。

[39]段知壮:《论唐太宗与玄奘及唯识宗》,《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40]张显运:《玄奘恳请回少林寺译经原因探研》,《西夏研究》,2005年第2 期。

[41]孙梦:《唐太宗与玄奘译经事业考》,《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 期。

[42]葛承雍:《唐玄奘晚年活动散论》,《人文杂志》,1994年第2 期。

[43]陈寒:《“致拜君亲”事件中之玄奘—兼论玄奘晚年与唐高宗、武则天之关系》,《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 期。

[44]黄运喜:《玄奘大师晚年之行实—以高宗朝为中心》,《玄奘与南京玄奘寺》,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

[45]宋道发:《玄奘法师与唐太宗、高宗—初唐政教关系的个案研究》,《普门学报》,第17 期,2003年。

[46]温玉成、刘建华:《玄奖生平几个问题的再考订》,《文物春秋》,2005年第1 期。

[47]李谷乔、李明非:《玄奘晚境之我见—从玄奘死无塔铭谈起》,《文史新义》,2015年第6 期。

[48]参见刘淑芬:《玄奘的最后十年(655-664)—兼论总章二年改葬事(669)》,《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总第95 期。

[49]刘化重:《〈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新论》,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50]傅新毅:《玄奘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54》,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本书充分利用藏经文献,并参考了大量海内外研究成果,力图从思想史发展的动态进程、特别是唯识古今学的演进脉络中来对玄奘思想作出系统的清理与准确的定位。在对玄奘生平的若干疑难之点重新予以考辨的基础上,《玄奘评传》特别就“八识”、“种习”、“识变”等唯识学基本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51]陈景富:《玄奘大传》,西安:未来出版社,2015年。

[52]闫小芬、邹同庆:《玄奘集编年校注》,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收录的内容包括:1.题童子寺五言,贞观二年(628);2.谢高昌王送沙弥及国书绫绢等启;3.题西天舍眼塔;4.题半偈舍身山,贞观三年(629);5.大乘广百论释论颂,贞观五年(631);6.题尼莲河七言,贞观十四年(640);7.三类境颂;8.破顺世外道;9. 挟带说;10. 唯识比量,贞观十八年(644);11. 还至于阗国进表,贞观十九年(645);12.论五种不翻,贞观二十年(646);13.进新译经论表;14.进经论等表;15.请太宗文皇帝作经序并题经表;16.请御制经序表;17.进《西域记》表;18.谢太宗文皇帝敕书表,贞观二十二年(648);19.辞唐太宗命理朝政书;20.谢衲袈裟剃刀表;21.谢太宗文皇帝制《三藏圣教序》表;22.谢《述圣记》启;23.谢皇太子《圣教序》述启;24.请经流行表;25.谢东宫书《述圣记》启;26.论旧译《金刚般若经》之失;27.请经出流行启;28.皇帝在春宫日所写《六门陀罗尼经》及题《菩萨藏经》等谢启;29.请附讯物及书往西域表;30.谢皇太子令充慈恩寺上座启;31.奉和高宗谒大慈恩寺,贞观二十三年(649);32.进经表;33.请取梵本表,永徽三年(652);34.造石浮图发愿文,永徽五年(654);35.报印度智光法师书;36.报印度慧天法师书,永徽六年(655);37.谢得一切经表,显庆元年(656);38.因奏请大臣赞助译事并制慈恩寺碑报薛元超李义府;39.谢许制大慈恩寺碑文及得宰相助译经表;40.谢得御制大慈恩寺碑文表;41.请御书大慈恩寺碑文表一请御书大慈恩寺碑文表二;42.谢许御书大慈恩寺碑文表;43.谢敕送大慈恩寺碑文并设九部乐表;44.请得善洛法师等重出家表;45.谢遣供奉上医尚药视疾表;46.谢遣给事王君德慰问表;47.谢僧尼等停依俗法条表;48.重谢僧尼等停依俗法条表;49.谢皇后施袈裟杂物启;50.贺赤雀止御帐表;51.贺皇太子为佛光王表;52.重为佛光王受三皈表;53.谢为佛光王满月剃发并庆度人表;54.庆佛光王满月并进法服等表,显庆二年(657);55.辞积翠宫翻经表;56.陈翻经次第表;57.请给假改葬父母表;58.谢赐假营葬启;59.题中岳山七占;60.请入少林寺翻译表;61.谢赐手诏启;62.佛光王啐日进法衣表;63.谢遣内医问疾表;64.上乡邑增贵表,显庆四年(659);65.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颂;66.重请入山表;67.谢得入山表,龙朔二年(662);68.异部宗轮论颂,龙朔三年(663);69.请御制《大般若经序》表,麟德元年(664);70.赞弥勒四礼文,未编年;71.八识规矩颂。

[53]邹同庆:《玄奘诗颂编年考》,《殷都学刊》,1996年第2 期。

[5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82 页。

[55]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2 页。

[56]陈兰村:《〈慈恩传〉的传记文学价值》,《文史知识》,2000年11 期。

[57]陈兰村:《〈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文学价值》,《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 期。

[58]参见陈兰村:《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修订本),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年,第174-181 页。

[59]谢志勇:《逡巡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第137 页。

[60]参见谢志勇:《逡巡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第131-154 页。

[61]史素昭:《唐代传记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9年,第163-183 页。

[62]此部分内容分别亦见于同名作者发表于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 期的一篇名为《信仰与信实的统一—〈慈恩传〉的叙事分析》的文章、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3 期的《从〈慈恩传〉看唐人风貌》;以及岳麓书社2009年出版的同名作者《唐代传记文学研究》的相关章节。

[63]俞士玲:《佛教发展与西游故事之流衍》,《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年第3 期。

[64]苟德培:《性格的析分与整合:唐玄奘及〈西游记〉人物形象重构》,《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 期。

[65]冯保善:《从历史到神话——玄奘取经与〈西游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第1 期。

[66]张婷:《〈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非核心人物描写艺术》,《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 期。

[67]李翎:《“玄奘画像”解读——特别关注其密教图像元素》,《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4 期。

[68]李翎:《玄奘大师像与相关行脚僧图像解析》,《法音》,2011年第1 期。

[69]刘淑芬:《高僧形象的传播与回流—从“玄奘负笈图”谈起》,《徐苹芳先生纪念文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33-359 页。

[70]邱瑞中:《玄奘与印刷术一读〈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札记》,《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 期。

[71]萩原哉:《玄奘发愿“十俱胝像”考—关于“善业泥”造像的研究》,《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6期。

[72]张远:《〈秦王破阵乐〉是否传入印度及其他—兼与宁梵夫教授商榷》,《南亚研究》,2013年第2 期。

[73]周阿根:《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词汇史价值》,《求索》,2013年第2 期。

[74]曹小云:《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语料价值》,《古籍研究》卷上,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