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弘扬玄奘精神为宗旨的大学[2]
在台湾多座由佛教界创办大学中,与玄奘最为密切的大学,应为以弘扬玄奘精神为宗旨、以玄奘命名的玄奘大学,1997年10月18日,佛教界创办的以玄奘人文社会学院成立,2004年改制为玄奘大学。所以校名以“玄奘”命名,是因为:“第一,就历史意义而言,玄奘大师为历史伟人,其西行求法之举,将我中华民族之名声远播西域,扬誉印度。第二,就于佛教教理而言,将印度中期大乘经教传入我国,历经译述整编成为完整的唯识法相体系,弘传后世。第三,就文化而言,大师将我国文化,历经惊险传输中亚,为大汉民族建立不朽声威。第四,就学术而言,大师为我国赴国外留学成功之第一人,非但学有所成而且成就大业,又能将中国学术思想施教于异邦,实为我国佛教学术教育树立千古典范。因此玄奘大师不仅为佛门千古高僧,亦为我国历史伟人,本校尊大师德号为校名,用以显示佛教兴办之教育事业,一如大师之行谊,为佛教、国家,树立永垂不朽之教育典范。”[3]
以玄奘大师之德号为佛教新设大学之校名,除了大师之名号外,其他各种象征意义均较抽象,为了弥补这项缺憾,创办人了中长老利用到祖国大陆返乡(江苏泰县)探亲之便,路过南京灵谷寺,瞻仰玄奘大师灵骨,[4]兴起迎请大师灵骨永镇学校的念头,终于得到国务院同意,于1998年10月3日将大师灵骨迎请到校,并积极筹划以发展“玄奘学”为学校学术发展重点,使玄奘大学成为名实相符的玄奘大师纪念大学。
玄奘大学的校训为“德智勤毅”,即建立“德业陶冶”、“悲智本怀”、“勤奋自发”、“坚毅自强”的精神。所坚持的教育理念是:(1)本校为佛教界所办之大学,而非办佛教大学。(2)专业素养与道德自律兼备,身教言教并行。(3)潜移默化涵养道德精神,非以仪式制约行为。(4)启发替代灌输,以春风化雨道德自律内涵。(5)理论与实务并重,强化学习、应用及研究发展能力。(6)基本专业能力养成与潜能发挥兼顾。(7)着重个别差异与性向,充分提供适性发展资源。[5]
玄奘大学不以传授教义为目的,以佛教中修行“十善”的人生境界,参悟人性本具的智能,都将以知识传授在相辅相成中密切融合,进而成为“玄奘人”立身处世的独特风格。一方面着重在透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建立学以致用的基础;另一方面,在于培养正确人生观,树立“净化身心行为”的标杆,祛除身心恶行及狭隘的人生观。
玄奘大学设有文理学院、社会科学学院、传播学院、管理学院、设计学院等5 个学院,21 个学系,12 个研究所。学校还设有两岸教育文化交流、原住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人教育与社区服务研究中心等15 个研究中心。其办学理念是“以教育弘扬玄奘精神藉学术培养济世人才”,教学中注重个别差异,充分提供适性发展资源,兼顾专业能力培养与各项潜能开发。
要特别介绍的是玄奘大学的宗教学系(宗教学研究所)。1987年3月11日“教育部”举行最后一次审查会,顺利的通过玄奘人文社会学校立案,“教育部”审核者表示:玄奘是私立大学中第一所申请创办人文社会类的大学,而且是佛教界集资创办的,因此在政策的考虑上,第一年就核准宗教学研究所的成立,这也可以说是玄奘兴学的特色。[6]宗教学系创系的宗旨是:(1)造就宗教学理论研究人才。(2)培育佛教、综合宗教及玄奘研究人才。(3)培育宗教相关师资及宗教实务专业人员。(4)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同理关怀、坚毅实践的生命特质。
要特别一提的是玄奘大学还创办了高质量的学术刊物《玄奘佛学研究》,校长为发行人,宗教学系系主任为主任委员,其办刊的目的为:(1)增进佛学研究社群之研究能量。(2)提供佛学研究相互观摩研究成果之学术园地。(3)累积“玄奘学”之研究成果。刊物长期坚持匿名审查制度,并开设有“玄奘论坛”专栏,有时还编有“玄奘学”专辑,确实是“为累积‘玄奘学’之研究成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