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相与诸相具足
我们先来看一下不同语境下,鸠摩罗什与玄奘的不同翻译。
tat kiṃ manyase subhūte laksaṇa-sampadā tathāgato drastavyah|
[什译]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奘译]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
此处,laksaṇa-sampadā,鸠摩罗什译为“身相”,玄奘译为“諸相具足”。
yāvat subhūte laksaṇa-saṃpat tāvan mrsā|yāvad alaksaṇa-saṃpat tāvan na mrseti|hi laksaṇa-alaksaṇatas tathāgato drastavyah|
[什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奘译]善現!乃至諸相具足,皆是虛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虛妄!如是
以相、非相應觀如來!
此处,laksaṇa-saṃpat,鸠摩罗什译为“所有相”,玄奘译为“诸相具足”。
bhagavān āha|tatkiṃ manyase subhūte laksaṇa-saṃpadā tathāgato
drastavyah|
[什译]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奘译]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
此处,laksaṇa-saṃpadā,鸠摩罗什译为“具足诸相”,玄奘译为“诸相具足”。
bhagavān āha|sādhu sādhu subhūte evam etat subhūte evam etad yathāvadasi|na laksaṇa-saṃpadā tathāgato drastavyah|tatkasya hetoh|sacet punah subhūte laksaṇa-saṃpadā tathāgato drastavyo ' bhavisyad rājā-api cakravartī tathāgato ' bhavisyat|tasmānna laksaṇasaṃpadā tathāgato drastavyah|
[什译]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奘译]佛言:善現,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善現,若以諸相具足觀如來者,轉輪聖王應是如來。是故,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如是應以諸相非相觀於如來!
此处,laksaṇa-saṃpadā,鸠摩罗什译为“三十二相”,玄奘译为“诸相具足”。
可见,laksaṇa-saṃpadā,这个复合词,玄奘一直译为“诸相具足”,而鸠摩罗什在不同的语境下,却将其分别译为“身相”、“所有相”、“诸相”、“具足诸相”、“三十二相”等。对于佛而言,具足诸相就是具足三十二相,所以将laksaṇa-saṃpadā 翻译为“三十二相”并不影响对文意的理解,但将其翻译为“所有相”、“诸相”就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差异。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这是鸠摩罗什译《金刚经》中很重要的语句,也是流传很广,经常被引用的句子。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指所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所把握的现象或物质,都是虚妄的,因为他们都不是永恒的。虚妄,就是指不永恒,是瞬间变化的。这里讲的是对人的感官感知的一切现象的一个总评价。这个相既不特指如来的圣相,也不特指凡夫俗子的俗相,是总的来说,是指所有的相。他要强调的是人们感官所感知的现象不具有永恒性。“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就是说既然我们看见、感觉到所有的现象都不是永恒的,我们就应该知道要破除这些相,因为真理是在相之后表达的。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真实面目。这里的如来,不一定指佛,是指如是来者,就是指世界的真正面目。真谛,世界的真正面目,就是在相背后所隐藏的,是和现在的相不一样的,甚至是否定性的东西。这就教导我们,我们看到相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它是变化的,我们的思想不随相、不被相牵着转,这样我们的认识就不会僵化,我们的认识就始终处于流动之中。这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是有意识地,不是固定地、执着地看那个相,我们的认识要随着现实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玄奘的翻译是特指对佛的认识。“善現!乃至諸相具足,皆是虛妄!”就是说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看到的任何三十二种相、八十种好都具足的佛相,其实不是真佛。皆是虚妄,就是指它不是永恒的,是在变化的。因为真佛是不变化的,是永恒的,是属于无为法。“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虛妄!”我们要看到相之外所具足的东西都不是虚妄的,都是永恒。我们要认识真理,认识佛,是要在破除相之后才能认识的。破什么相呢?就是要破具足相。世界上的相有无数,要逐个破了它,具足,才能认识真理。成佛的道路是无穷无尽的。“如是以相、非相應觀如來!”就是说要从相和非相的辩证关系中,才能知道佛是什么,世界的真理是什么,因为只有把相全部破除了,才能成佛。
鸠摩罗什的翻译影响很大,汉传佛教中对《金刚经》的注疏也大多把这里的相理解为所有相。如智顗《金刚般若经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非相,見如來者,非因非果,有因緣故,可得言因,亦可言果,如非初焰,非後焰,不離初後焰,即此意也。今只以相為非相,非謂遣相別有一非相,若能如此,即見如來。”[6]智顗侧重论述“见非相”与“见如来”的关系,强调相与非相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相的本质就是非相(就是虚妄)。
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者,谓虚妄有三:一者,真如法身,无生灭故,名为真实。诸余事法,皆名虚妄,即此所说也。二者,诸无漏法,皆名真实。诸有漏法,皆名为虚妄。故《中边分别论》云:三界虚妄心、心所也。三者,依他圆成名为真实,遍计所执名为虚妄。故此下文我相即是非相,乃至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也。今言虚妄者,即有为无漏,皆名虚妄也。若见诸相者,谓三相,非相者,谓法身无相也。”[7]窥基是玄奘弟子,却为鸠摩罗什的译本作“赞述”,可见什译本的流行程度。但另一方面,窥基显然是在用唯识学的思想进行解释,认为“虚妄”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一、真如法身为真实,法身之外的法,为虚妄。二、无漏法为真实,有漏法为虚妄。三、三性之中,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为真实,遍计所执性为虚妄。强调虚妄之外,有真实,这与玄奘的翻译是一致的。
宗密《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非但佛身无相,但是一切凡圣、依正有为之相,尽是虚妄,以从妄念所变现故。妄念本空,所变何实?故《起信》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即无一切境界之相。若见诸相等者,遮离色观空也,恐闻相是虚妄,又别求无相佛身,故云相即非相,便是如来。不唯佛化身相是如来,所见一切相相皆无相,即如来也。”[8]宗密这段论述包括两个层次:其一,不仅佛身诸相,一切有为相都是虚妄的,因为他们都是妄念所变现的。其二,相是虚妄的,与相对应的无相也是虚妄的。认识到相的本质就是无相,才能认识真理。显然,宗密更清楚地表达了鸠摩罗什译本的内容,但也参考了玄奘的译本。
总之,将lakhaṇa-saṃpadā 译为“所有相”,还是译为“诸相具足”,对于理解这段内容会有很大差异。前者容易让人将其理解为一切现象,那么思考的重点就会是一切现象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后者特指诸相具足的佛身,容易让人探寻具体现象之外,真实的东西(法身)是什么。这种差异在后世的注疏中也充分体现了出来。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Vajrachchedika-prajnaparamita-sutra by Kumarajive and Xuanzang
Xia Demei
Institute of World Religions Study,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of China
Abstract:Chinese Versions of Vajrachchedika-prajnaparamita-sutra by Kumarajive and Xuanzang are different in some key words translation,such as saṃjñā,which was rendered by Kumarajive into“相”and Xuanzang into“想”,and laksaṇa-saṃpat,which was rendered by Kumarajive into“所有相”and Xuanzang into“诸相具足”,etc.,reflecting their diverg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Buddhist texts and doctrines.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translation works in order to make an exploration into their different comprehension of Buddhist ideology.
Keywords:Vajrachchedika-prajnaparamita-sutra,laksana,Thought,savara-laksana
【注释】
[1]本文所用梵文来自黄宝生先生《梵语佛经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中所选《金刚经》。
[2]本文所用鸠摩罗什译本为《大正藏》本,见于《大正藏》第8 册,第749-752 页。以下引文不再标出。
[3]本文所用玄奘译本为《大正藏》本,见于《大正藏》第7 册,第980-985 页。
[4]许慎:《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05 页。
[5]吉藏:《金刚般若经义疏》卷二,《大正藏》第33 册,第100 页。
[6]智顗:《金刚般若经疏》卷一,《大正藏》第33 册,第75 页。
[7]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大正藏》第33 册,第133 页。
[8]宗密述《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大正藏》第33 册,第15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