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漏种与无漏种——善恶的转变

三、有漏种与无漏种——善恶的转变

《成唯识论》认为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种子可以指尚未出现事物之潜在成立之因,即能产生万事万物,极端一点可以认为种子有造物主之功能;现行是指人们的种种行为。“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缘,如炷与焰,展转生烧;又如束芦,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4]这里讲有漏种子与现行的因果关系,意为有漏种子阿赖耶识与杂染法相生相随,像灯芯与火焰,又像芦苇相依。阿赖耶识有善、恶、无记性等种子,在这里指的便是有漏种子。根据上述论句我们可以认为,善种、恶种会催生种种善行、恶行、而不同的行为反过来又可以生出新的善种、恶种,这种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增上缘。同时有漏种子的存在也正说明无漏种子的存在,否则就不会有烦恼灭尽之时。当不断熏习善种时,断尽烦恼障碍,从而升起无漏种子。因为有漏种子与无漏种子二者具有转识成智的转依关系,可以达到转八识成四智。这四智[5]分别对应:一是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意思是没有虚妄分别,内心圆满清静;二是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意思是观察众生一切平等,内心悲智无转移;三是妙观察智相应心品,意思是善于观察一切相,无有疑惑和执迷;四是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意思是为一切众生带来安乐。

林国良在《成唯识论直解》中谈到,“唯识学具有唯识中道观,其特点是既不全面否定也不全面肯定,既能保持佛教理论对世俗现象的超越性,又能在解释世俗现象时保持某种程度上与人们经验的契合度性。”[6]这一点在种子理论的因果关系中以及善恶转化中都有所体现。抛开各宗派有关佛性的争论不说,在现实意义中,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具有一定启发价值。此处的种子并非具体现实种子,而是意指能产生善行或恶行,种子本身有成长潜能的意蕴,而熏种子意味着变化。

就当下来说,其意义在于我们对人性的认识上。人们对人性的认识不应是一个简单的判断,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性,同时通过现行来反思,以此得善种。这样对如何使人性从索取变为付出就成为可以讨论的话题,而非对人性抱有一成不变的悲观态度。但种子虽然不断熏种子,能产生无尽的变化,不过就如一块贫瘠的土地几年内也长不出繁茂的森林。众生业力所熏的种子同样很难在短期内有巨大改变,认识到这一点,才让我们能更好地接受现实的人性。“四智”让我们看到人类道德可以达到的境界。二者的因果关系让我们意识到应当主动创造善行,以善行来回应内心,从而让心识更加充满道德。透过众生当下被熏习的贪嗔痴疑慢种种现行所产生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未来的面貌。对人性的认识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社会要发展人文精神,构建文明社会,离不开深化对人性的认识。当代社会所显现的现实问题甚或危机,无不可以从人性角度进行解读与分析。在国际价值观多元及不同文化群体纷繁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下,在现实层面上谈论人性本善不如谈论如何提升人性的善的方面以促进民族、区域、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因而种子说的实际意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