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为什么把黄河河源定在于阗国?
2025年09月26日
二、张骞为什么把黄河河源定在于阗国?
公元前126年,张骞从大夏国返回内地时,奉命经过于阗国,考察黄河河源。于阗国有一条大河,发源于南山,向东北流入塔里木河。当地百姓称作“析支河”(或写作“树枝河”),今称和田河。“析支”是西戎语,意为“河首”。我们已经论证,古老的析支邦国,原来居住在青海玛沁县至共和县一带。《禹贡》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古积石山就是今青海省玛沁县的阿尼玛沁山,汉代称“河首积石山”(《后汉书.段颖传》),唐代仍然称“望积石山,观览河源”(《新唐书.吐谷浑传》)。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到河首,称他们是“河宗氏之所遊居”。公元前623年,析支国在秦穆公打击下,西迁到新疆南部和田河流域。他们把家乡析支河的名称也搬到此地。张骞来此地考察时,上距析支邦国西迁已经过去了497年。析支国没有文字,张骞只能从百姓传说中,得知这里就是黄河河源。因此张骞做出了误判。这个误判又导致了汉武帝命名昆仑山。郦道元《水经注》说黄河“重源潜发”的荒诞结论。[1]析支国、大夏国迁入新疆后,都被称作“汉那”——即河氏(盍稚,即河宗氏);后来改称于阗(于遁即瞿昙),而称秦国为“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