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道场信仰

(四)论师道场信仰

佛陀入灭后,涌现了很多论师,即精通论(阿毗达磨)藏或论释佛教经义的僧人,从小乘佛教发展到后来的大乘佛教,均有著名的大论师,也是印度佛教史上的著名学者,如《大唐西域记》在记载到健驮逻国时即说“自古已来,印度之境作论诸师,则有那罗延天、无著菩萨、世亲菩萨、法救、如意、胁尊者等本生处也。”[115]在“秣底补罗国”条中,玄奘途径众贤论师塔时,抚而叹曰:“惟论师雅量清高,抑扬大义,方欲挫异部,立本宗业也,如何降年不永!”[116]足见论师之重要。因此,论师的出生处、造论之处或者修行之处乃至活动之处都是非常重要的道场,从而形成论师道场信仰。玄奘在论师道场信仰记载颇为详细,从内容多少来看,仅次于佛陀道场信仰,而多于菩萨道场信仰和罗汉道场信仰,足见论师道场信仰之盛。下面将《大唐西域记》所载主要论师道场信仰列表如下:

《大唐西域记》论师道场信仰表

续表

续表

分析上表,可以得知:(1)玄奘对论师道场信仰的记载,基本涵盖了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主要论师。小乘佛教涉及7 个国家,共17 个论师道场;大乘中观派涉及4 个国家,共4 个论师道场;大乘瑜伽行派涉及7 个国家,共14 个论师道场。(2)玄奘虽是大乘佛教学者,但是他对小乘论师道场信仰亦极关注,包括说一切有部、经部,大众部等论师道场。(3)在大乘佛教道场中,玄奘明显更多的关注瑜伽行派,从无著、世亲一直到德慧、陈那、胜军、护法、戒贤等诸大论师的道场,皆是玄奘关注的重点,并多倾注笔墨,如他对胜军道场的记载:

杖林中近有邬波索迦阇耶犀那者(唐言胜军),西印度剎帝力种也,志尚夷简,情悦山林,迹居幻境,心游真际,内外典籍,穷究幽微,辞论清高,仪范闲雅。诸沙门、婆罗门、外道、异学、国王、大臣、长者、豪右,相趋通谒,伏膺请益。受业门人,十室而六。年渐七十,耽读不倦,余艺捐废,唯习佛经,策励身心,不舍昼夜。[117]

其中记载,胜军的道场已吸引了诸沙门、婆罗门、外道、异学、国王、大臣、长者、豪右“相趋通谒,伏膺请益”。玄奘之所以重视瑜伽行派的论师道场,是因为他对唯识理论特别感兴趣,他的老师戒贤论师亦致力于唯识学。因而,他回国后,创立了唯识宗。

总之,这些论师,皆是印度佛教史上的中坚人物,正是他们的著名论著,谱写了印度佛教的历史,使佛教文化发扬光大。玄奘对此类道场信仰浓墨重彩地书写,不仅反映了论师道场信仰之重要,也说明了论师道场信仰之兴盛,这是法脉之传承,同时也是文化之传承。今天,我们再次对其道场信仰整理与研究,就应传承其精神,弘扬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