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玄奘及其译事

一、玄奘及其译事

玄奘(600—664),隋仁寿二年生于洛州缑氏(属今河南偃师)仕宦之家。俗姓陈,名祎,世业儒学。11 岁熟读《妙法》、《维摩》,十三岁时(615)于洛阳出家。唐太宗即位后,玄奘至长安,受学十三师,其中道岳、僧辩等,皆摄论名师,亦远绍真谛之学。

贞观三年(629),玄奘西行求法,在印度那烂陀寺从戒贤习《瑜伽师地论》等,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余里,携归经卷657 部。回国后,翻译经论1335 卷,以“一本十支”为主干,即唯识学本经《解深密经》、本论《瑜伽师地论》,以及《十支论》中的八论——《显扬》、《中边》、《五蕴》、《百法》、《杂集》、《二十唯识》、《摄大乘》、《成唯识》;同时又兼容各家《唯识三十颂》之释论,编译而成为《成唯识论》十卷,并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唯识学者,创建唯识宗于中华。

公元663年,译成了卷帙浩繁的《大般若经》600 卷。翌年,衰迈多病的玄奘,与世长辞,终年63 岁。

及门弟子甚众,其中窥基、神昉、嘉尚、普光,号称“玄门四神足”,有“百部疏主”之誉的窥基,继玄奘之后,推动了唯识宗和唯识学的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