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笃信佛教

(一)笃信佛教

“隋唐两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期间虽然也有过战乱和动荡,但总的来看国力强盛、文化昌明、人民富裕、社会安定,与这种情况相适应,中国佛教在历经汉朝以来几百年的长途跋涉之后,也终于登上了它的辉煌的巅峰,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盛况。”[34]佛教在唐代已经完全中国化了。范文澜先生在论及佛教的中国化时曾说,“唐朝佛教的中国化,第一步是佛教的玄学化;第二步是佛教的儒学化。经过改造的佛教成为了适合中国士大夫口味的佛教。”[35]佛教在唐代的发展确实如此。

另外经高僧慧远改造的因果报应对下层民众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把因果报应分成三种,“善人恶人都会当身受报,叫做现报;如果当身没有受到报应,一定会在来生受报,就叫做生报。也有的人行善或作恶在来生没有受到报应,是在二生、三生甚至百生、千生之后才受报,就叫后报。”[36]并对人们宣称:与生俱来的不平等地位是根据各人前世的作为决定的,因此应该安于现状,忍受痛苦。如果要成为人上人,只要现世行善积德,来生定会实现;而那些为富不仁的贪官污吏,荼毒一方的豪绅恶棍,来世也一定会遭到报应,变驴变马任人驱役。于是,人们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便得以化解,起码是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这套理论是人们相信,只要崇佛就能得到解脱。因此,有唐一代,佛教风靡整个社会。

有不少女性就是因为对佛教的信仰,才选择遁入空门。

如比丘尼惠因,“本姬氏,因朝得姓。秦时封十九代祖邕为汝坟侯,因为汝南人也。曾祖皇开府仪同三司、右屯卫将军、持节凉州已西都统讳悌。祖皇开府仪同三司、河西节度采访等使、兼御史大夫、赠太子太傅、颍国公佖。父官名具前列。汝承祖宗大庆,盛族子孙,性自善因,童稚慕道,特奉诏度,十一出家,具大小戒一十七夏。”[37]

如比丘尼法空,“法空,俗姓韩氏,宣州人也。幼时辞亲,依五台山西南一百余里建安寺出家后于祇洹寺受戒。每诵法华,用为常务,后负笄听学经律。数十载间,殊无开悟。自知性乏明慧,无宿习力。”[38]

如比丘尼法润,“法润,丹阳陈氏女。自少入道,住三昧王寺。屏除事缘,精修禅慧,通诵妙法莲华经。日夕不替,好行利济悲愍为怀,贫苦无告,多受其惠。自则纳衣百结,享用极俭。至七十四而化,遗言令露尸施生命,弟子遵承。虫兽噉尽,唯心舌俱存。舌犹赤色,心稍黑焉。即起塔缄奉。”[39]

“宗教的生活方式也为某些妇女突破现状,完全抛弃俗世社会与家庭意义的从属身份提供了机会。”[40]因为佛教标榜众生平等,对妇女的态度要远比世俗社会宽容,这对世俗女子有很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