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比丘尼出家前身份

一、唐代比丘尼出家前身份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在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佛教在统治阶层已有了相当的影响,并开始传到民间,这时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出家当和尚的人——朱士行,他于公元260年西行求法,开西行求法之先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高层的需要和提倡,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各地广修佛寺,削发出家的僧侣人数也迅速增加。南朝梁武帝还亲自制文发愿,舍道归佛,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并将佛教定为国教。北魏末年,全境有“僧尼近200 万,寺院3 万所”。[1]唐代诗人杜牧曾写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2]的名句,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兴盛。佛教在中国发展得如日中天时,遭受了重大打击,在北朝,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都发动过“灭佛”的活动。但两次灭佛事件后不久,佛教很又很快恢复了元气。从隋初到唐武宗毁佛,前后约260年,佛教进入了鼎盛时期。隋唐时期,统治者中不少人提倡佛教,并且采用了利用、限制、整顿的策略,制订了度牒制度,加强了对和尚、尼姑的严格管理。对僧侣采取不纳税、不当差,还赐给大量田地、山林作为寺产,使寺院经济得到稳定发展。这时,佛教界出现了许多有名大师,如慧颐、吉藏、玄奘、窥基、法藏、慧远、慧可、慧能等,还形成了许多佛教宗派,学派有涅槃学、成实学、地论学、摄论学,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等十大教派。此时的佛教,经过多年与中国社会的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适应中国社会,为中国民众所接受的中国宗教。

在这种背景下,唐代妇女信仰佛教的人并不在少数。虽然在正史、野史中有关妇女的记载相对较少,但是我们可以从出土的墓志和传世的碑文了解到当时女性的相关情况。有学者统计《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全唐文补遗》等书籍中唐代部分的墓志碑刻,得出唐代妇女的佛道信仰比率高达4.79%。有唐一代“尼五万五百七十六人”。[3]本部分主要整理唐代比丘尼的基本资料,包括出家后的法名、姓氏籍贯、俗世背景,意在考察这一时期比丘尼的来源。

表一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根据上表,其基本信息不详或不可考者有:

明远、坚行、大德三乘、净真、无量、混山尼、持法、无尽藏、智首、元机、真如、功德山、悟性、实际、妙寂、了然、海印、正觉、广惠、真空、澄璨。

另有失其姓名者16 人。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把女尼出家的来源大致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皇族宗亲,二是士族妻女,三是平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