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唯识宗的内容

二、唯识宗的内容

唯识宗的理论渊源是印度的瑜伽行派,特别是护法一系的思想。窥基把本宗所依佛典归纳为“六经十一论”,其中最重要的是《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唯识哲学主要表现在《成唯识论》中。

唯识宗亦属大乘佛教,但非空宗,而为有宗,特点是以“有”解空。其基本观念是“唯识无境”、“万法唯识”。意谓能变现一切,且自具三相(因、果、自相)的阿赖耶识,或者说人的内自我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有”而非“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即认识对象都是阿赖耶的变现,并从五位百法论、八识论、三能变、四分说等方面,充分展开“唯识无境”的理论诠释。

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这即是佛学缘起性空立论的基本范畴,也是唯识学分析名相、破斥名相的思维依据。前六识为了别,属认识作用;阿赖耶识生成一切、决定一切,故谓之“根本识”,亦即真如或佛性;第七识末那既以第八识为根据,生成前六识,并变现万物,又通过前六识得了别,转换为阿赖耶识,否则便成执着,故亦谓之“执识”。因此,境为识所变,故心外无境,万法唯识。唯识宗三性、四智、唯识无境、转识成智等,都是以此基础予以论证的。

任何佛教哲学的归宿,都在解脱成佛,唯识宗也不例外。它从唯识无境的基本观念出发,提出了其独特的人生解脱理论。如果说“万法唯识”和“唯识无境”的命题是对宇宙本体概括,那么,三自性说则是其对世界诸法相状的分析和价值判断。

三自性,又称三性、三相、三性相,具体说就是“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所谓实相,既非自性,如名言诠表,也非一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的中道。如此便有虚妄与真实——依分别的自性说便是“依他起性”(相对真实);依分别的境说则是“遍计执性”(妄想);依真实之空性说就是“圆成实性”(绝对真实)。唯识宗承续此说,突出三性不离识,谓诸识生起,现似见、相二分,是依他起;意识从而周遍计度,执为“能”、“所”二取,则是遍计所执。依他起是关键。

《成唯识论》曰:“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1]所谓解脱,就是舍染趋净。从三性的角度而言,染和净都是依他起性。染就是依他起性的杂染分,即遍计所执性;净就是依他起性的清净分,即圆成实性。只要不懈修行,转舍遍计所执性,而转得圆成实性,就是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