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乘危远迈,笃志问学
大抵上是因为玄奘早年曾对《摄大乘论》有所研习,以及当时佛教界的争论集中于所谓佛性问题的缘故,玄奘在印度的求学,也大都是集中在对于大乘有宗等经典的研习方面,力图以大乘有宗瑜伽学派特别是法相唯识宗的思想方法,对中国本土存在的佛性问题进行思考。
其中有五年时间,玄奘潜心于那烂陀寺,听受戒贤法师为之开讲《瑜伽师地论》、《中论》、《百论》、《因明》、《集量》等经典,专事接受了护法、戒贤一系的严格训练,使玄奘浸淫于法相唯识宗的思想方法之中,深得其精髓。玄奘西去求法的本志,应该说是在这方面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这也是他回国之后能够在译传大量的佛教经典的同时,创立中国的法相唯识宗的思想底蕴和学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