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与玄奘译本的思想差异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与玄奘译本的思想差异

夏德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要:鸠摩罗什与玄类所译《金刚经》在一些关键词语上存在着差异,如相、想;所有相、诸相具足等。这些差异体现了译者不同的思想背景和对经典义理的不同理解。本文依据《金刚经》梵文本,对照鸠摩罗什译本和玄类译本,梳理对这些词语的不同翻译,探讨其所体现的思想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金刚经》相想;所有相;诸相具足

《金刚经》(vajracchedikā nāma tris'atikā prajñāpāramitā),现存六个古代汉语译本,分别为:(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法师(Kumārajīva)译;(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元魏菩提流支法师(Bodhiruci)译;(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陈真谛法师(Paramārtha)译;(4)《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隋达磨笈多法师(Dharmagupta)译;(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九能断金刚分》,唐玄奘法师译;(6)《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法师译。现在又有黄宝生翻译成现代汉语的《金刚经》。

在所有这些译本中,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流传最广,在汉传佛教中影响最大。据统计,历代注疏有一百多种,三论宗、天台宗、贤首宗、唯识宗都有注疏。玄奘译《能断金刚分》最忠实于梵文的原意。就翻译而言,鸠摩罗什的翻译意译的地方较多,力图符合当时的汉语表达习惯,读起来流畅通顺,但由于省略了一些重复或重要的内容,可能会造成对原文的偏离。玄奘的翻译尽量追求符合梵语的语法规范,在语句上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读起来会比较生涩难懂。这也是鸠摩罗什译本比较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两个译本在语法翻译上的优劣,不属于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依据梵文本[1],比对鸠摩罗什和玄奘对一些关键词语的不同翻译,展现两种译本所体现的思想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