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玉华寺译场
显庆四年(659)十月起,玄奘译场转移至玉华寺。玄奘住于玉华寺肃成院内。
显庆五年正月一日,玄奘开始翻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共有二十万颂,文极广大。玄奘法师于印度得三本。在翻译过程中,若遇有疑误,玄奘即参校三本以定之;殷勤覆省,方乃下笔。或文乖义奥,意有踌躇,必觉异境;似若有人,授以明决;心即豁然,若拨云见日。玄奘自云:“如此悟处,岂奘浅怀所通?并是诸佛菩萨所暗助耳。”[37]时殿侧有双李树,忽于非时,屡次开花,花皆六出,鲜荣可爱。众僧都说:“是般若再阐之征,六出者,表六到彼岸。”[38]
玄奘生命的最后五年是在玉华寺度过的。五年中,他共翻译出佛典14 部682 卷,大约为其译经总数的一半。
玄奘圆寂在当时就是社会中的一项重大事件,颇得朝廷和民众的关注。从整个唐代佛教来说,唐初三件最大的活动都与玄奘有关。第一件是玄奘法师回归长安,第二件是慈恩寺建成典礼,第三件则是玄奘法师的葬礼。
关于玄奘圆寂的经过以及隆重的葬仪,《续高僧传.玄奘传》、《慈恩传》和《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但在具体细节方面有些差异。下文综合几种文献记载,叙述玄奘大师圆寂的经过。
龙朔三年(663)十月二十三日,玄奘翻译完成《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慈恩传》记载,此日玄奘合掌欣然对徒众说:
此经于此地有缘,玄奘来此玉华寺者,经之力也。向在京城,诸缘牵乱,岂有了时?今得终讫,并是诸佛冥加,龙天拥祐。此乃镇国之典,人天大宝,徒众宜各踊跃欣庆。[39]
玉华寺都维那寂照,庆贺译《般若经》功竣,设斋供养。是日请经从肃成殿入嘉寿殿斋所讲读。十一月二十二日,玄奘法师令弟子窥基奉表奏闻高宗,并请御制经序。十二月,译毕《五事毗婆沙论》二卷、《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一卷、《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二十卷。玄奘至此自觉精力衰竭,料死期将近,乃对门徒预嘱后事:“吾来玉华,本缘《般若》,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若无常后,汝等遣吾,宜从俭省,可以笾篨里送,仍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40]
麟德元年(664)正月一日,玄奘译毕《咒五首经》一卷。三日,玉华寺内译经诸僧,还请玄奘翻译《大宝积经》。根据《行状》记载:
知此经于汉土未有缘,纵翻亦不了。固请不免。法师曰:“翻必不满五行。”遂译四行止,谓弟子及翻经僧等:“有为之法,必归磨灭。泡幻之质,何得久停?今麟德元年,吾行年六十有三,必卒于玉花。若于经论有疑,宜即速问,勿为后悔。”徒众闻者无不惊泣。皆曰:“和上尊体康和,计年未至耆耄,何为忽作此言?”报曰:“此事自知,非徒众所悉。”是时法师,未有疾患,徒众相顾,咸生疑怪。[41]
根据《慈恩传》记载,大概在正月三日,玄奘前往兰芝谷,礼辞俱胝佛像。玄奘与门徒同出,僧众相顾,莫不潸然。礼毕还寺,玄奘停止翻译。九日黄昏,玄奘“于房后度渠,脚跌倒,胫上有少许皮破。因即寝疾,气候渐微。”[42]
十七日后某日,他命嘉尚法师统计前后所翻译经论,合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录造俱胝画像、弥勒像各一千帧,又造塑像十俱胝。又抄写《能断般若》、《药师六门陀罗尼》等经各一十部,供养悲敬二田各万余人,烧百千灯赎数万生。录讫,令嘉尚宣读。”[43]
二十三日,玄奘令集合全体僧众,设斋,并全部布施所有衣物、财帛等,更令造像。接着,玄奘对众说:
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44]
说完后,玄奘默默正念,口中诵经。
二月初,玄奘法师病势沉重。二月五日夜半,弟子普光等问:“和上决定得生弥勒内院不?”法师报云:“得生。”[45]言讫,喘息渐微,少间神逝。
玄奘法师病时,捡校翻经使许玄备以其年二月三日上奏说:“法师因损足得病。”[46]二月七日,高宗勅中御府:“宜遣医人将药往看。”所司即差供奉医人张德志、程桃捧将药急赴。比至,法师已终,医药不及。“时坊州刺史窦师伦奏:‘法师已亡。’帝闻之哀恸伤感。为之罢朝,曰:‘朕失国宝矣!’时,文武百寮,莫不悲哽流涕。帝言已呜噎,悲不能胜。帝翌日,又谓群臣曰:‘惜哉!朕国内失奘师一人,可谓释众梁摧矣。四生无导矣。亦何异于苦海方阔,舟檝遽沈;暗室犹昏,灯炬斯掩?’帝言已,呜咽不止。”[47]二月二十六日,高宗下勅说:“窦师伦所奏,玉华寺僧玄奘法师既亡,葬事所须并令官给。”[48]至三月六日,又有勅说:“玉华寺奘法师既亡,其翻经之事且停。已翻成者,准旧例,官为抄写。自余未翻者,总付慈恩寺守掌,勿令损失。其玄奘弟子及同翻经僧,先非玉华寺僧者,宜各放还本寺。”[49]
根据记载,玄奘大师圆寂后,未依佛教葬仪举行毗荼,而是以中土的葬礼进行的。麟德元年(664)三月十五日,高宗下勅说:“故玉华寺僧玄奘法师葬日,宜听京城僧尼造幡盖,送至墓所。”[50]于是门人遵照遗命,“以籧篨为舆,奉神柩还京,安置慈恩翻经堂内。弟子数百,哀号动地。京城道俗,奔赴哭泣,日数百千。”[51]玄奘的灵柩由坊州玉华寺奉迎至长安慈恩寺翻经堂安置。四月十四日,“将葬浐之东,都内僧尼及诸士庶,共造殡送之仪,素盖白幢、泥洹帐舆、金棺银椁、娑罗树等五百余事,布之街衢,连云接汉,悲茄凄挽,响匝穹宇。而京邑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者百余万人。虽复丧事华整,而法师神柩仍在籧篨本舆。东市绢行用缯三千匹,结作泥洹舆,兼以花佩庄严,极为殊妙,请安神柩。门徒等恐亏师素志,不许。乃以法师三衣及国家所施百金之纳,置以前行,籧篨舆次其后。观者莫不流泪哽塞,是日缁素宿于帐所者,三万余人。十五日旦,掩坎讫,即于墓所设齐而散。”[52]
玄奘的身后事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迷雾。玄奘的遗骨先是被安葬在陕西蓝田灞、浐之间的白鹿原。但五年之后,高宗下令将玄奘法师的遗骨迁至樊川,安葬于兴教寺墓塔内。现在该寺中尚保存着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所立的《大遍觉法师玄奘塔铭》古碑,记录此事相当详细。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占据长安,兴教寺被毁,玄奘的头骨被寺僧护送至终南山紫阁寺五重塔奉养。这时,虽然玄奘的头骨已移迁,但是还在长安附近。北宋初年,金陵(今南京)天禧寺住持可政朝山来此,在废寺危塔中发现法师头骨,就亲自千里背负,迎归金陵天禧寺供奉。宋代安葬玄奘大师头骨的石函有刻文写道:“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玄奘灵骨,早因黄巢发塔,今长干演化大师可政,于长安传得,于此葬之。”据说玄奘大师头骨在南迁金陵之后,在金陵本地又迁葬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当时天禧寺主持释广演发塔重建。第二次是明太祖洪武十九年(1386),天禧寺住持释守仁等人将玄奘头骨从寺内东岗迁至南岗,修建了三藏塔供奉。
近代以来,迁移至南京的玄奘头骨叠经变迁,至今已有包括南京玄奘寺、南京灵谷寺在内的九处供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