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求真理遍参诸师

(一)为求真理遍参诸师

此后,玄奘遍历讲习,遍参诸师。先是与已出家的兄长住洛阳净土寺,从景、严法师习《涅槃经》、《摄大乘论》,废寝忘食。后与兄长经长安入蜀,途中遇东都道场之空、景二法师,遂每日从之受学。至成都后,更听“宝暹《摄论》,道基《毗昙》,志振《迦筵》。敬惜寸阴,四五年间,究通诸部。”[3]武德五年(622)受具后,“坐夏学律,五篇七聚之宗,一遍斯得,益部经论研综既穷,更思入京询问殊旨。”[4]可见,玄奘虽然在此期间学通诸部,可也对某些问题产生了一些疑惑,因而才有了入京参学的念头。此后,玄奘北上,曾参休、淡、岳三师,“质问疑碍”、“寻访异同”,这时的参学已与之前有很大不同,但玄奘仍未找到令他信服的答案,因而才有了后来的“既遍谒贤,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5]此“惑”即指玄奘在给高昌王的谢表中所记:“远人来译,音训不同,去圣时遥,义类差舛。遂使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两道。纷纭诤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6]正是因为当时的佛教界“各擅宗途”、“莫有匠决”,佛教典籍又“隐显有异”,玄奘法师才有了西行求法的念头。自大业十年(614)13 岁出家为沙弥,与兄捷法师同住洛阳净土寺,至贞观三年(629)28 岁藉霜俭之由自长安西行,16年间,玄奘从一位习近业微的小沙弥逐渐成长为誉满京邑[7]的比丘,靠的正是其对待学问、对待真理的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求真精神,才不会以誉满京邑而自满,才促成了流芳千古的玄奘西行,才有了后世广为传颂的《西游记》。

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印度后,玄奘即开始了生命中第二阶段的求学生涯。玄奘心中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并学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书,因明、声明、医方、术数亦俱研习。凡解经、论二十部者一千余人,三十部者五百余人,五十部者并法师十人。唯戒贤法师一切穷览,德秀年耆,为众宗匠。”[8]玄奘在该寺停留学习达五年之久,期间得到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戒贤大师亲授《瑜伽师地论》三遍,玄奘也因其深远学识跻身该寺精通三藏的十位大德之一。该寺学风浓郁,每天都有百余场讲座,僧人修习亦无弃寸阴,在这样的氛围下,玄奘“听《瑜伽》三遍,《顺正理》一遍,《显扬》、《对法》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二遍,《中》、《百》二论各三遍。其《俱舍》、《婆沙》、《六足》、《阿毗昙》等,以曾于迦湿弥罗诸国听讫,至此寻读决疑而已。”[9]经五年时间,玄奘在那烂陀寺学成,又花四年左右的时间游学印度,继续参学。期间曾于东印度境内从伊烂拏国的如来密和师子忍读《毗婆沙》、《顺正理》等,从憍萨罗国善解因明之婆罗门读《集量论》;于南印度境内驮那羯磔迦国从善大众部经典的苏部底、苏利耶二僧学《根本阿毗达摩》等论;于北印度钵伐多国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摩》、《摄正法论》、《教实论》等;后返回摩揭陀国于低罗择迦寺善萨婆多部及《声明》、《因明》之般若跋陀罗谘决所疑;后从胜军居士“学《唯识决择论》《意义论》《成无畏论》等。”[10]至此,玄奘第二阶段的求学生涯可算结束。玄奘虽已亲承戒贤法师,跻身那烂陀寺十大德之一,却仍能不耻下问,广泛涉猎,足见其对真理的执着和热爱。而这样的不耻下问、广泛涉猎,也无疑为其制《会宗论》、《制恶见论》破顺世婆罗门及正量部之说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