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法玄奘,广学多闻,深解义理,同时应该专而精深,融会贯通,避免大杂烩、食而不烂
2025年09月26日
(二)效法玄奘,广学多闻,深解义理,同时应该专而精深,融会贯通,避免大杂烩、食而不烂
玄奘大师年少聪慧,随兄长捷法师居住在洛阳时,耳濡目染,奠定了深厚的佛学根基。出家后因遭遇隋末战乱,他西去长安,辗转成都、荆州、相州、赵州等地参学了当时有名的学者十三人,学习了《涅槃》、《摄论》、《毗昙》、《成实》、《俱舍》等经论,对南北方所流行的各种佛学流派均有所研究。他西行进入印度境内,至迦湿弥罗,在这里参学两年,听老师讲授《俱舍》、《顺正理》、《因明》、《声明》诸论,随后至磔迦国、那仆底国、阇烂达国,分别学习了《经百论》、《对法论》、《众事分毗婆沙》等重要经论,然后进入中印度境内,在禄勒那国学习了《经部毗婆沙》等,在秣底补罗国学习了《辩真论》等、在曲女城学习了《佛使毗婆沙》等,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到达王舍城,入那烂陀寺,师从戒贤论师听习《瑜伽师地论》以及瑜伽行派的其他论著和有部、中观诸派的经论,前后历时五年。自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玄奘在那烂陀寺和东印、南印、西印诸国以及枝林山等地往返两次,历经四年,先后学习了《毗婆沙》、《顺正理》、《集量论》、《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瑜伽要文》、《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摄正法》、《成实》、《声明》、《因明》、《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不住涅槃》、《十二因缘》、《庄严经》等大量的重要经典。以玄奘大师超人的天资和精勤,融会诸家教义,成就无碍辩才,但他回国后所传授者主要是唯识系教义,体现了广博和专精的有机结合。玄奘大师这样的不世之才,我们基本上不可能达到他的博学精思,那么我们采取接地气的做法,选择能够通贯整体佛法的重要经论深入钻研,保证不颠倒、不错漏地传承佛陀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