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惜寸阴的勤奋精神
玄奘法师出国前在成都参学之时,“敬惜寸阴,四五年间,究通诸部。”[13]“五篇七聚之宗,一遍斯得。”[14]于相州、赵州、长安等地参学之时“皆一遍而究其旨。”[15]至那烂陀寺后,该寺学徒素来“无弃寸阴”,想来在这样的氛围中,玄奘作为一个留学生,定是惜时如金,不敢荒废一寸光阴。当人们在谈论玄奘的成功之时,经常言及各种文献材料中反复提及的天赋异常,聪敏不群,却往往忽略了在此天赋背后的常人所不具备的对真理锲而不舍的不断追求,以及“敬惜寸阴”的勤奋精神。“敬惜寸阴”当是玄奘学习的常态,否则,单以其聪颖超群的天赋是难以有如此高的成就的。
前文曾提及,玄奘一生有两件最重要的大事,一为西行求法,一为回国译经。贞观三年(629),玄奘以届而立之年之躯出长安西行,至十九年(645)春重返长安,玄奘已过不惑之年,西行求法历经17年。回国之后,玄奘即马上投入到了宏大的译经事业当中。其一生辗转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寺等四个译经道场,至其圆寂共译出佛典75 部,1335 卷,译经数量超出罗什、真谛、不空等人之和六百余卷。这样数量庞大的经典的译出是需要时间保障的,除去每日讲经、释疑、处理寺务,玄奘还要面临愈演愈烈的佛道斗争,处理好与李唐王室之间的政教关系,除此之外,玄奘其余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译经上。也正因为除译经外法师还有其他事情处理,因而白天的译经工作会出现完不成的情况。特别是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崩逝后,玄奘“专务翻译,无弃寸阴。每日自立程课,若昼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续之。过乙之后,方乃停笔。摄经已复礼佛行道,至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读诵梵本,朱点次第,拟明旦所翻。”[16]玄奘“夜以续之”,至三更方眠,然五更即起,准备第二日的译经工作,这样一日大概只休息两个时辰,足见其译经时的勤奋。据有关学者统计,“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的19年中,前后共译经论75 部,总计1335 卷,每年平均译经70 卷。而在玉华寺的四年中,在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的情况下,每年平均译经170卷。”[17]正如孙文所言,玄奘在玉华寺翻译《大般若经》之时,年均译经数量甚大,其原因大概如《慈恩传》所记:“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努力人加勤恳,勿辞劳苦。”[18]玄奘担心其身体不足以支撑六百卷的《大般若经》的译出,因而勉励译场众人齐心协力、不辞劳苦。果然,龙朔三年(663)冬,《大般若经》译出,麟德元年(664)春玄奘即示寂。玄奘法师的一生堪称“精厉晨昏,计时分业,虔虔不懈,专思法务。”[19]
玄奘在译经上的伟大成就,从外部因素上来讲,得益于国家的支持和译场诸人的紧密配合,从自身原因来看,玄奘本人深厚的佛学素养,以及对时间的严格管理都是其成功的保障。特别是其夜以继日、敬惜寸阴的时间观念,更是六百卷《大般若经》在其圆寂前顺利译出的重要保障。
这种勤奋精神对我们当代大学生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大学生活虽只有四年时间,但却要求学生具备步入社会的专业技能,前文曾言,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没有寻根究底、精益求精的意识,这是一方面原因,另外一方面原因大概也是因为很多人并未养成惜时如金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如此,没有充足的学习时间的保障,自然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玄奘法师天赋异禀,聪敏超群尚且夜以继日、敬惜寸阴,更何况是想要在自己的领域成功的普通人?大学几年的学习时间弥足珍贵,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玄奘法师严于律己、惜时如金的作风,正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