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荐福寺
大荐福寺,位于唐长安开化坊南半部。睿宗文明一年,武则天在高宗逝后百日,祈福修建大荐福寺。唐高宗死后,文明元年(684),武则天为给亡夫祈福亡灵,下令增加二百僧人以充实,初称为“献福寺”。武周天授元年(690),用飞白体亲自题写匾额,改称为“荐福寺”。
自唐中宗重新夺取政权后,神龙(705—707)以后,大荐福寺成为佛经翻译的重要场所。法藏、义净、实叉难陀等都曾在荐福寺译经。义净赴印度取经回国后,于中宗神龙二年(706)入居此寺主持译经。义净法师所译佛典以律宗为主,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至唐睿宗景云二年(711),于长安大荐福寺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能断金刚论颂》、《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等十二部二十一卷,①又于大荐福寺译出《浴像功德经》、《毗柰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等二十部佛典。法藏曾担任过荐福寺寺主,主持翻译佛经,著述立说。金刚智先于大慈恩寺,后在大荐福寺从事译经活动。金刚智在荐福寺译佛典两部,在华所译佛典凡二十四种,合三十卷。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大荐福寺应除了净土院、菩提院外,还有译经院。
大兴善寺初曰遵善寺,占城内靖善坊一坊之地,取城名“大兴”二字,取坊名“善”字。隋代,大兴善寺即被确立为国立译经道场,及至晚唐仍兴盛不衰。
密宗的建立和完成虽在唐朝,但密宗大弘的关键人物是不空[12]。不空是唐代声誉隆盛的密教大师,开元三大士之一。金刚智教授他五部灌顶护摩阿阇梨法以及《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在肃宗、代宗时期恩典优渥。《宋高僧传》记载不空作法诵经降服黑风、大鲸,用法力降雨广泽百姓等种种神通灵验之事。玄宗与不空也交谊深厚。不空曾亲自为玄宗灌顶,为护佑国泰民安而作法。据《宋高僧传》记载,肃宗时不空即深受信任,受到特殊的礼遇恩宠[13]。不空是中国古代四大翻译家之一。他搜求了五百多部佛教经论于天宝五年(746)携带到长安。他在代宗朝恩渥弥厚,声誉隆重,并译出了《大圣文殊师利赞法身礼》、《大乘缘生论》、《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密严经》等显密教佛典。代宗亲自为《密严经》作序,举朝庆贺。大臣禁军使等都曾受不空灌顶。他广敷密藏,上至王宫贵胄下至平民百姓,受法弟子众多[14]。不空一生翻译密宗经典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15],受到两代国主的礼遇。在其主导之下,密宗佛典得到广泛传译。《续高僧传》卷二记载不断有梵文佛典传入至大兴善寺“新至梵本众部弥多,或经或书,且内且外。”[16]
唐代长安规模宏大的寺院藏书较多,其他寺院也藏有不同种类书籍,如青龙寺、敬爱寺、胜爱寺、清禅寺、弘福寺等。敬爱寺藏有各种典籍,包括写旧经论七百四十一部,二千七百三十一卷,大唐三藏法师新译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合新旧八百一十六部,四千六十六卷入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