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传》的作者考辩
关于《慈恩传》的作者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两位作者,即慧立、彦悰身份的明确。例如《唐释彦悰与隋释彦琮考辨》(李普文)[16]一文详细地区分了唐人大慈恩寺彦悰与《续高僧传》卷二所载僧彦琮,前者生卒年在610—690年间,即《后画录》和《慈恩传》的作者,后者则为隋人,生卒年是557—610年。二是明确两位作者对此书编撰的具体贡献,即两位作者究竟分别承担了传记中的哪些部分。据《慈恩传》开篇序文所说,本书“传本五卷。魏国西寺前沙门慧立所述”,亦就是此书最早是由玄奘弟子慧立根据玄奘的口述史料撰成的五卷本,此本在慧立去世后,没有得到妥善保存,因而导致“此传流离分散他所,累载搜购近乃获全。”此后彦悰受请,为此散佚而复集的遗稿撰序编次,同时收集史料,将其扩大成目前的十卷笺注本。然而,对《慈恩传》前五卷和后五卷的作者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一些研究遵循《慈恩传》原序的传统说法,例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孙毓堂、谢方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17]点校本,在前言里都沿用了这种传统说法: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玄奘逝世后,慧立为了表彰其师功业,便将玄奘的取经事迹写成书,即本书的前五卷。初稿完成后,慧立虑有遗缺,便藏之于地穴,秘不示人。到慧立临终时,方命门徒取出,公之于世。到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玄奘的另一个弟子彦悰又将这五卷重加整理,另又自撰五卷(即本书后五卷),合成十卷,署名“沙门慧立本,释彦悰笺”,这就是现在的正文十卷。”[18]
但有更多的研究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其中,比较系统反驳这一观点的有两篇硕士学位论文,分别是刘化重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新论》(2008)[19]和张婷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研究》(2014)中的部分章节[20],其他的期刊论文有谭世宝和刘化重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一些疑问及点校问题略论》[21],都认为全书主体部分都是慧立所作,只是后来由彦悰编排整理并在其中穿插了其个人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