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真理与攀登高峰的境界
玄奘法师年幼出家,遍访名师大德,在洛阳、巴蜀、长安等地声望日盛。但是,玄奘法师困惑于当时流行的佛教典籍,认为“今古大德,阐扬经、论,虽复俱依圣教,而引据不同,诤论纷然,其来自久。至如黎耶是报非报,化人有心无心,和合怖数之徒,闻熏灭不灭等,百有余科,并三藏四含之盘根,大小两宗之钳键,先贤之所不决,今哲之所共疑”[45]。于是,他便放弃安逸的寺院生活,踏上了漫漫无际的西行求法之路。
义净法师出行求法的动机,与玄奘法师相近,但更侧重于对戒律方面的学习和渴望。从义净法师出家后,便开始“遍询名匠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46]。但后来义净法师坚持海外求法,究其原因还在于:一方面因为“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愈坚贞志。……奋励孤行备历艰险”[47]。另一方面因为他认识到当时中国佛教界内戒律缺失,问题弊端咸咸,“然东夏大纲多行法护,关中诸处僧祇旧兼,江南岭表有部先盛,而云十诵、四分者,多是取其经夹以为题目。详观四部之差律仪殊异,重轻悬隔、开制迢然,出家之侣各依部执。无宜取他轻事替己重条、用自开文见嫌余制”[48]。于是,在义净法师长达二十余年的海外求法过程中,他更加重视和整理印度佛教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想关戒律典籍。汤用彤先生评价说:“(义净)特致力于律部,声名极一时之盛。”[49]这就是说他所译述虽遍三藏,但其一生用心之处在于弘扬一切有部律学,共译根本说一切有部律18 部206 卷。
Comparisonon Xuanzang and Yijing as Buddhist Emissaries on the Silk Road-Shi Quanchao
Shi Quanchao
Editor,Qilu Press
Abstract:As a foreign religion,Buddhism architecture to bridge the contact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ivilization,at the same time,through its transmission route- the land of the silk road and the maritime silk route,link up with the Chinese culture in East Asia,South Asia,Central Asia,Southeast Asia,promote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regional civilization collision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bsorption,further enrich and full of Chinese culture thick and broad. Buddhism civilization exchanges"as a common carrier,China in this monk to become a silk road on the search for truth,carry forward the dharma,spread to shoulder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China and India buddhist civilization,an angel is the silk road tour real civilization. "A long way to go,this one hundred ten people." Long way in this way,full of hardships and dangers,take people tend to pay.
Keywords:Keywords:silk road Xuan zang Buddhism Yijing
【注释】
[1]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载新华网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29/c_127632707.htm。
[2]笔者注:作为“丝绸之路的起源”的命名,学术界多肯定于19世纪末以来在中国调查地质的德国地质学者李希特荷芬。李氏用“Seidenstrassen”一词指中国的绢经过中亚绿洲地区输往西方地中海的道路。参见冈崎敬《丝路的考古学》,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第5 页。
[3]李利安:《丝绸之路与人类文明交往》,《“宗教与丝绸之路”高层论坛暨二〇一四年中国宗教学年会论文集》(2014年6月)。
[4]彭树智:《论人类的文明交往》,《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 期。
[5]季羡林:《〈中外文化交流史丛书〉序》,楼宇烈主编《中外宗教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 页。
[6]芮沃寿著,常蕾译:《中国历史中的佛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3 页。
[7]黄民兴:《中亚和东南亚——亚洲丝绸之路上宗教文化交往的十字路口》,《“宗教与丝绸之路”高层论坛暨二〇一四年中国宗教学年会论文集》(2014年6月)。
[8]鲁迅:《鲁迅选集》第四卷《且介亭杂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62 页。
[9]冥详:《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大正藏》第50 册,第214 页上。
[10]马震:《玄奘取经与佛教精神》,《中国宗教》,2006年第4 期。
[11]马震:《玄奘取经与佛教精神》,《中国宗教》,2006年第4 期。
[12]赞宁:《宋高僧傳》卷一,《大正藏》第50 册,第710 页中。
[13]卓建明:《试论义净在唐朝和南海诸国关系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世界历史》,1992年第6 期。
[14]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大正藏》第51 册,第7 页下。
[15]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大正藏》第51 册,第8 页中。
[16]慧立本、彦悰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大正藏》第50 册,第279 页上。
[17]慧立本、彦悰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大正藏》第50 册,第253 页中。
[18]玄奘、辩机撰,董志翘译:《大唐西域记.出版说明》,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3 页。
[19]玄奘、辩机撰,董志翘译:《大唐西域记.出版说明》,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3 页。
[20]苏嘉:《玄奘和〈大唐西域记〉》,《出版史料》,2010年第1 期。
[21]玄奘、辩机撰,董志翘译:《大唐西域记.出版说明》,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4 页。
[22]智升:《开元释教录》卷九,《大正藏》第55 册,第569 页上。
[23]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大正藏》第51 册,第1 页上。
[24]王玉娟:《义净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年第3 期。
[25]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大正藏》第51 册,第1 页上。
[26]王玉娟:《义净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年第3 期。
[27]马震:《玄奘取经与佛教精神》,《中国宗教》,2006年第4 期。
[28]孟涛:《玄奘的旅行对大唐帝国繁荣的贡献》,《兰台世界》,2013年第36 期。.
[29]冥详:《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大正藏》第50 册,第214 页中—第215 页上。
[30]冥详:《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大正藏》第50 册,第215 页上。
[31]慧立本、彦悰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大正藏》第50 册,第223 页中。
[32]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大正藏》第51 册,第7 页上。
[33]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大正藏》第51 册,第8 页上—中。
[34]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巴黎)》。
[35]学诚法师:《玄奘精神的现代意义(在“文明互鉴——弘扬玄奘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
[36]道宣:《续高僧传》卷四,《大正藏》第50 册,第455 页中。
[37]赞宁:《宋高僧傳》卷一,《大正藏》第50 册,第710 页中。
[38]赞宁:《宋高僧傳》卷一,《大正藏》第50 册,第711 页上。
[39]学诚法师:《玄奘精神的现代意义(在“文明互鉴——弘扬玄奘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
[40]学诚法师:《玄奘精神的现代意义(在“文明互鉴——弘扬玄奘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
[41]慧立本、彦悰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大正藏》第50 册,第260 页上。
[42]马祖毅:《伟大的佛经翻译家玄奘》,《中国翻译》1980年第2 期。
[43]刘北辰:《浅析唐代西行高僧义净及其佛经翻译》,《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 期。
[44]赞宁:《宋高僧傳》卷一,《大正藏》第50 册,第711 页上。
[45]慧立本、彦悰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大正藏》第50 册,第278 页下。
[46]赞宁:《宋高僧传》卷一,《大正藏》第50 册,第710 页中。
[47]赞宁:《宋高僧传》卷一,《大正藏》第50 册,第710 页中。
[48]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大正藏》第54 册,第205 页中-下。
[49]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