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精神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之我见

玄奘精神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之我见

刘 亚

北京大千德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摘要:当前,我国提出并正在实现“一带一路”的宏大战略构想和规划,备受世人瞩目。“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但在实际中人们的关注往往过多地集中在经济方面,而对文化的重视较为薄弱。本文就此方面通过研究丝绸之路在东西文化交流和交融中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功绩,较为深入地论述了发扬玄类精神和开展文化交流及自身文化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交流;文化建设;文化产业

自从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大的构想,已经成为中国国内及“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热门话题,根据相关的规划,“一带一路”所涵括的国家至少达到65 个,而在中国国内也至少涉及了14 个省(区市),而且根据构想,未来很可能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外部国家和国内省区。如此宏大的构想和规划,以及如此广袤和复杂的区域,无疑对提出这一构想的中国政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就目前的普遍舆论而言,最起码在中国国内的媒体宣传和民众反应中,中国对这一挑战中所寄予的更多是美好而热切的期望和翘盼。但不可不引为重视的是,目前这种几乎是“全民”报以极大热情的展望,几乎是一边倒地集中在“经济”这一主题上,虽然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历次对相关国家的出访中,一再提及“文化交流”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也尽管在中国政府的规划中提出的“合作,交流,开放,共商”的理论基础中也明确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内涵,但事实却是由于中国目前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需要,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商业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的惯性推动,目前中国国内对“一带一路”规划中的“文化”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都处于比较“薄弱”的地位。

笔者个人认为,在后世对“古丝绸之路”各方面研究中,即便确认“丝绸之路”是因商业贸易而兴,其影响力渗透到了途径各国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政治等各个层面,但最为世界各国学者所共同认可仍是“丝绸之路在东西文化交流和交融”中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功绩。因此在当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这个大课题中,虽然中央政府明确地提出了“经济带”的主题,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带一路”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贸易,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以及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必然会被触发和推动起来国内的“文化建设”,或许这两点才应该是这一宏伟规划的核心意义所在,最低限度,“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也应该是与“经济合作”和“商业共赢”齐头并进的发展战略之一,因此笔者撰写的此文也将根据这一思路而展开。

改革开放以来,单一地重视对外贸易的开放和发展,而忽视了对外文化交流和自身文化建设的所造成的种种弊端,应该成为“一带一路”的“开放”和“合作”机遇中的前车之鉴。

中国在八十年代初期实施改革开放的初衷,自然是因为有着迫切地改善国内经济几乎停滞和陷入困顿的现实需要,但也因为这种“急迫”的现实压力,“商业”成为了改革开放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最终虽然造就了一个至今依然保持高速经济增长的“富裕”中国,但在上至中央,下至民众的“商业狂飙”中,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几千年深厚积淀的文化优势、文化精神、文化价值,乃至因“中华传统文化”而源远流长的中国价值观、中华世界观和中国人的人生观,均被开放和引进西方商业模式的同时,伴随而来的“西式文化”和“西式价值”扫荡得支离破碎,零落飘摇。

虽然我们可以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尤其是民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文化变革中,以及建国后“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破坏中,追溯出造成今日中国本土文化的“孱弱”和“不自信”的种种根源,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商业、轻文化”才是压垮“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在近十几年间,从中央到地方,以及普通民众都已经意识到了“恢复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所能作为的也仅是以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为代表的表面繁荣,以及在各国开办“孔子学院”等“打补丁”的弥补模式,不但对外依然不能展示出一个有着几千年不曾中断的独特文化优势的“文化强国”的形象,对内也不能在短时期内承担起改善国民道德素养和文化教养的需要。最近在网络上沸腾一时的演员黄晓明耗费两亿元大办婚礼,与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清贫生活的强烈对比,在一再地引发中国人反思的同时,也应该再一次给予我们一些启迪:作为一个曾经的“文化强国”和一个今日的“经济大国”,在面对“一带一路”这样的又一次重大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关头,我们的“中华文化”应该被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应该“文化先行,经济后发”,还是应该“文化和经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抑或是继续重复前30年的发展模式,仍然“经济搭台,文化只是唱唱戏”?

然而,也不能不面对的现实是,因为虽然我们对“文化交流”抱有极大的期许,但如果继续按古代中国的思路,仍然以“上邦大国”的傲然姿态,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以“文化输出”的方式与合作国家开展所谓的“文化交流”,必然会受到极大的抵触和反制,因此在相互平等,彼此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却是必须梳理出中国自身的文化优势,以及可以进行“对外交流”的文化元素,也就意味着中国国内必须先进行一番深刻的“文化建设”,将已经不成系统的“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全面地重塑和严谨地复兴,并将以民俗文化、传统工艺为基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去商业化和去表演化的整理和挖掘。

如此,我们才能在有效利用这次“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对外,虽然落实在实际运作中的依然是经济合作和商业合作中,但不会展示出一副可憎的“西方掠夺式”的经济投资者的面目,而是在友好而和谐的“交流”的过程中,以文化的“软实力”为依托,从而在“文化”的道德力量和价值引领下,使得所有的经济投资行为都能获得广泛的全球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对内,则必然可以借助“择优而取”的文化交流原则,促使中国进行一次全面而彻底地“文化复兴”运动,以便能够从中择选出最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元素对外展示和交流。

这种对外交流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模范展示”,以及对内的“中华优秀文化的全面复兴”,内外两者的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前“一带一路”所引发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应建立在对“玄奘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上。

根据前文所述,笔者甚至可以大胆预测,未来的“一带一路”的宏大设想的贯彻和实施过程中,最终在“文化”层面上所取得的成就和获得的意义,也许会远远超过在“经济”方面的成就和收获,虽然在“文化”上所取得的成绩没有“经济”方面那样直观和直接,但其影响力或许会遍及全球,深刻地改变全球的文明进程,这其中受益最大者应该仍然是中国,尤其是中国的西部地区。

但谈到具体的贯彻和实施,就必须谈及微观而具体的方式和手段,不能只是停留在高屋建瓴和洋洋分析上,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出“玄奘精神”的现实意义了!诚然,“精神”可以指引行动和行为,但“玄奘精神”能够用来指导具体方式和手段的内容是什么?恐怕一时难免还是一个过于“口号话”的表现。因为,关于什么是“玄奘精神”,我们可以罗列出各种的总结性赞誉,比如:“心怀众生,舍身求法”的佛教精神,“不畏险阻、矢志不移”的冒险家精神,“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学养深厚、刚柔相济”的中国古代文士精神,乃至“维护和平,崇尚平等”的国际主义精神等等,但在这些赞誉性的总结之外,笔者个人更倾向于一种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和学习榜样的“玄奘精神”,那就是:“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不足,理性地向他人学习”的精神。

我们都知道,玄奘是在已经深研当时国内的主要佛教经典,并且周游各地,遍访名师求学之后,已经享有“释门千里驹”之誉时,却因为发现自己依然对佛教经典“莫知适从”,从而产生了西行求法的念头,并决心“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这一似乎是很简要的立志背景,却是建立在“传统的知识结构非常严谨,佛学造诣非常高深”的基础之上,虽然笔者用了很平凡的语言“清醒地认识不足”来形容,实则在这平凡之后却并不仅仅是谦逊和恭卑,而是一种超越世俗的“自信”!

笔者选择用最普通的字眼来强调这种“清醒”和“自信”的现实意义在于,在“一带一路”所辐射的众多国家和地区中,我们首先要接触到的和即将展开合作的那些国家,基本上都是我们的近邻,而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的这些近邻,大部分在经济上和文化上都不能与中国等量齐观,在这种氛围和环境中,我们无论在经济合作或文化交流中,保持“清醒”的认知“不足”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清醒”的意义在于,我们不能一味地认为我们的几千年文化是一种“优势”,更不能自以为是地认为其他国家的文化只有“交流”的意义,而没有“学习”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和传统的认知程度,不能再停留在仅仅要求在投资的过程中“尊重当地的风俗和信仰”,而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不但已经在学术上呈现出了断裂和破碎的现实,在思想理论上也已经碎片化和鸡汤化,乃至在能够展示传统文化核心内涵的传统信仰、传统民俗、传统技艺、传统艺术等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上,也因被商业大潮重重裹胁,已然纷纷徒具其表,灵魂早已消逝。

也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学习的是放下那种居高临下的“不耻下问”的“文化大国”意识,其次以“玄奘”一样的学生姿态,去发现和寻找那些邻邦和“小国”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笔者仍然以最熟悉“佛教文化”为例,比如目前中国国内的佛教绘画和佛教造像艺术,绝大多数仍然处于“翻摹”古像和古画的阶段,偶尔产生出的所谓“创新”,也不过是在创作材质和体量上做出一些突破,所以我们无论是在中国寺院中看到的大型佛像,还是在中国各地流通的各类小型佛菩萨像,几乎都是千佛一面,即便是这些年被热烈追捧的以“唐卡”为代表的佛教绘画艺术,也同样还全然停留在“工匠”水准的“临摹”制作中,鲜有超越前人的作品和代表人物产生。

但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印度、尼泊尔,乃至巴基斯坦,以及东南亚的诸多国家,却依然完整地保留着传统造像技艺和民间制作工艺,其传承同样久远,却延续了完整的技艺水平和工艺水准,甚至是在我们一向比较陌生的乌兹别克斯坦,却有日本留学生到该国去学习早期的佛教艺术,追溯丝路文化的源头(最近十年来日本的访问学者和留学生在乌兹别克斯坦已有近两千人)。而这一切应该就是中国的艺术家们和手工艺制作者们最应该“学习”和“取经”的优秀文化。

即便是涉及佛教的修行方面,近十年间,南传佛教中以“内观”为代表的各种禅修之法,已经在中国各地广为流行,甚至吸引到很多中国汉传佛教的出家人积极参与其中进行引进和推广,而汉传佛教在对外的传播和弘扬中,如果仅以“时间短,效果著”来衡量和比较,似乎从未曾取得如此可观的成效,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玄奘法师”的“清醒的认知”和“理性的学习”精神,就显现出了关键的决定性作用了。

即便跳出“佛教文化”这一相对狭窄的领域,还是可以列举出种种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虚心学习的各种文化元素,比如那些游牧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意识,那些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对各民族文化的保护措施,那些全民信教的国家对宗教思想教化民众的有效运用,那些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国民生活幸福指数却并不低于那些发达国家,以及像印度这样的基础教育相对落后,但却在软件技术、遗传工程、高等教育和制药等各个方面赢得了“世界宠儿”的赞誉,乃至日本、韩国和泰国、缅甸等等国家对传统古建筑和文化艺术的保护和继承、创新和发扬,处处都展示出值得中国虚心“取经”和认真“学习”的优秀文化元素和文化观念。

当然,在“学习”和“取经”的过程之中,我们还应该强调的是“理性”,但这种理性的建立,要求我们首先要树立起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的坚定信心上,要树立起这样的信心,则必然要有为“文化建设”而“舍身忘躯”的决心和恒心,有了这样的恒心,我们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去伪存真的能力,才能在“取经”的过程中得到能够丰富和弥补中华文化缺陷的“真经”,也才能够实现“文化交流,世界大同”的伟大理想。

宏观的议论和理论的总结仅是一种纲领性的分析,最终的实施仍然要在具体的产业合作中得到落实和检验。

笔者并非专业的文化学者,也只是出于对“一带一路”的长期关注,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份热爱,因此提出了以上的一些非常个人化浅薄之见,甚至不敢说是为“抛砖引玉”,因为实际上可能连“砖”也算不上,但对于“一带一路”所涉及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建设”范畴应该关注的那些产业或行业项目,仍愿意大胆地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仅供与会的政府领导和文化同业参考:

(1)教育行业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已经是“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被首选的“文化交流”产业,关于这一点,从目前中国与部分国家已经开始实施或基本达成意向的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等计划,都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促进我国同沿线国家教育、旅游、学术、艺术等人文交流,使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的讲话中逐步展开。

但除了国家层面的这种政策性的“文化交流”之外,作为一个非常庞大的“教育产业”,中国的现有的公办大学,以及已经涉足教育产业的私营企业面对的会是一个需求巨大的“生源市场”,中国的大学和企业既可以借助中国的教育资源将这些“生源”吸引到国内来学习,同时也可以带着这些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走出去,与那些教育行业相对薄弱的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在贯彻“扩大文化影响力、保障国家安全”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同时,亦获得相关的经济收益和市场回报。

(2)目前所提出的“教育产业”的合作还只是局限在“高等教育”的层面上,而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所涉及的部分国家在近十年间,经济同样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同样与中国一样面临着产业升级的现实困境,而产业升级的必要前提是“产业技术工人”的技能升级,因此,沿线的部分国家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技术工人”的培训市场上,也同样有着可观的商机和广泛的合作前景。

中国得益于长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坚实发展,在“中等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资源积淀,未来的广泛合作之中,借助某些“技校”类的专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同样可以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多种合作模式中创造效益,实现共赢。

(3)“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大部分国家与中国一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而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历史的国家又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文化现象,那就是民间的艺术文化和传统手工艺行业都非常繁荣和丰富多彩,并且各自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创作技艺和生产方式,因为古丝绸之路的连接,在历史上这些不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工艺又曾经相互借鉴,互相融合,从而更加丰富了各自的特色。

但由于现代科技的兴起,各个国家又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许多有着深厚历史传承的民间艺术和传统工艺正面临逐渐湮灭的现实,或是不得不被局限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满足当地人的需要。因此,如果能够在“文化交流”的宏观规划中,参照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方式,组织各个国家的优秀艺术传承人和手工艺制作者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甚至通过各种展览和展示的方式,彼此向不同的国家介绍和推广本国的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项目和特色鲜明的手工艺产品,以“民间交往”的方式推动各国间的政治和谐,其收效或会远胜那些在华美殿堂里举办耗资巨大的音乐会或演唱会。

(4)关于“一带一路”战略设想中的“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中国政府和专业人士都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也因此常可看到各种关于如何实现“文化交流”的各种设想和构思,比如模仿“孔子学院”的方式,在各个具有佛教信仰基础的国家建立“玄奘学院”等构想。

但笔者个人认为,虽然“一带一路”的构想非常宏大,但又不能不正视的是,也因其宏大,必然会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甚至是充满变数和风险的一个战略,也正因为其成效还有待时日,因此作为提出这一战略思路的中国,在启动这一战略的初始阶段,或应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一带一路”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上,比如陕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在设想对邻近国家展开“文化交流”活动时,是否可以优先考虑对汉族文化和传统信仰都比较缺失的新疆进行“文化援助”,因为毕竟新疆才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而新疆的稳定和和谐发展也是保证“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够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

四、总结

中国曾经把三十多年前决定进行“改革开放”比喻为“打开国门”,如果说当时主要面向发达国家所打开的这道门,还仅仅是中华大家庭的一道“庭院之门”,那么,今天,当我们需要借助“一带一路”再一次的打开中华之门,那么我们现在打开的就是“厅堂之门”了,在打开“庭院”之后,根据大家都很熟知的比喻,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我们虽然得以从外面引进了美丽花草装点庭院,同时也有着许多的苍蝇、蚊子和老鼠随之而来。

现在,“厅堂之门”已经缓缓打开,这一次的打开,我们将再无遮拦的可能,堂室中所呈列的一切物品和装饰都将一一展现在客人面前,而这一次,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什么,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的预见,但能否有能力将那些我们“不欢迎”的内容拒之门外,却依然是未知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再次发出三十多年前的那一声喝问:我们准备好了吗?!

取经求法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且行且珍惜!

On Xuanzang Spirit and Further Building of the Belt and Road

Liu Ya

General Manager,Beijing DaqianDerun Culture Development Co.,Ltd.

Abstract:China has proposed and been implementing the spectacular strategic plan of the Belt and Road. This plan involves both economic and cultural building. However,in reality,excessive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economic aspect while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aspect. In light of this,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significance and historical merits of the Silk Road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blending between East and West. Besides,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the Xuanzang spirit,implementing cultural exchange,and building up the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Cultural Exchange,Cultural construction,Cultural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