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近代复兴之背景分析

一、《成唯识论》近代复兴之背景分析

当人们谈论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之时,首先应该注意到宗教力量是所有文化力量中最强劲有力的一种。这是由于宗教群体的特殊性:并无亲缘关系的群体在某种宗教的吸引下集结而成为一个超越世俗关系的整体,一方面应该注意其并无门槛,另一方面应该注意精神的联结使该群体形成一种较为持久的紧密关系。为何能跨越时空形成如此强有力的吸引力,值得我们一探究竟。这也是我们当今研究宗教学的意义之一。一般而言,教义可以维系该宗教的稳定性,因为教义乃是唯一性的;但对教义的解读在于人,因而会产生不确定性。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如何引导使之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应当注重对教义的解读。并从教义中发掘有益当代社会的部分,以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法相一宗,在印度则有无著、天亲、护法;在中土则有玄奘、窥基、慧沼、智周,次第相继为之弘扬。惜乎为时未久,印度有回教之侵入,中土又遇会昌之难,此宗教义摧残殆尽……清末先师杨仁山先生由日本取回唐疏多种……”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唯识学有所衰败,然而近代以来却有复兴之势。其实自明代开始唯识学便有所复兴。我们可以看出起因是杨仁山先生将唯识典籍由日本带回。但我以为将典籍从日本带回只是时间问题。究竟为何兴起,且为民国诸多名家所推崇,并同西方多种哲学观进行比较,甚至延续至今,分析这背后的原因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唯识学的丰富内涵及深刻意义。近现代学者常将胡塞尔的现象学同唯识学进行比较,从为何能达此类比较也可以让我们一瞥唯识学兴起的缘由。“胡塞尔现象学说的背景是欧洲文化危机。欧洲文化危机的实质是人性的危机,欧洲文化危机的根源则是哲学的和科学的危机;人性的危机是指人的生存意义被遗忘,哲学的危机是指真正意义上的古典理性主义的哲学观念被扼杀,科学的危机则是指它的真正科学的特征,它提出的任务和为之建立的方法论成了问题。要拯救欧洲文化的危机,不在于‘理性的毁灭’,而在于理性自身的自我觉醒。”

根据张廷国对欧洲精神危机的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当代中国学者会将胡塞尔的现象学同唯识学相比较。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二十世纪欧洲的文化危机在当今世界有一定代表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唯识学具有丰富且严密的佛学义理。唯识学所包含的思辨精神乃至怀疑精神也不同于其他宗教经典,同西方哲学有一定类似之处。从唯识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来说,因为唯识学并不完全否定物质世界,这与西方的唯心论是不同的,唯识学是更接近于西方哲学的实在论。就当下研究唯识学的意义来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探究唯识学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能发挥何种作用。

《成唯识论》是唯识学的重要论著,是玄奘通过融合印度十大论师对大乘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世亲的《唯识三十颂》的注释,并以护法对观点为主进行编译的论书。了解唯识学可以从《成唯识论》入手,而种子理论又是《成唯识论》的核心理论,下面就从《成唯识论》的种子理论出发,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具体作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