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求学、治学严谨的精神
求学是没有快捷方式的,没有刻苦的精神,便不能博览群书、取长舍短。这表现出他刻苦求学、治学严谨的精神。玄奘在印度求学期间,走了近20年,遍历100 多个国家,行程5 万里。期间,虽然历经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只要遇到有名望的大德,他都会依止闻法,虚心求教。之后其佛学造诣突飞猛进,即使在高僧大德辈出的那烂陀,也可谓出类拔萃。玄奘学成归来后,呕心沥血地翻译佛经。他治学严谨,每天对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都有详细的安排,做到“计时分业”。如果白天有事不能完成,就连夜再继续。当时,他除了译经,还要履行作为慈恩寺上座的职责,讲经答疑、处理僧事、教诫弟子。因为时间紧迫,他总是“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读诵梵本,朱点次第”,为白天的翻译工作做好准备。由于他的治学严谨,使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玄奘传资料统计,玄奘从贞观十九年(645)五月至龙朔三年(663)十月,在17年6 个月中共译出佛经1335 卷,每年平均为75卷,每月约6.25 卷,即5日1 卷。玄奘晚年驻锡玉华宫时(659—663),5年中共完成14部680 卷,平均每年完成136 卷,每月完成10 卷,这较过去增加了将近一倍。”[5]另外,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他所到各地的概况和见闻。西方考古学者根据此书在新疆、印度等地发掘遗址,皆得到了证实,可见玄奘治学的严谨。
玄奘这种刻苦求学、治学严谨的精神也感召着日僧圆仁。圆仁在唐期间,其求法学习的认真态度,让人感叹,如他亲自手抄经卷、笔录学问重点等。圆仁在五台山的时候,抄写了法照法师撰写的《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在五台山普通院和七佛教诫院的时候,抄录了渤海僧人贞素的“哭日本国供奉大德灵仙和尚诗并序”以及有关灵仙三藏的材料;在五台山大历灵境寺时,抄写了圣金刚像的碑文。
此外,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述了他所到各地的概况和见闻。现今的山东赤山法华院就是根据圆仁的记载进行了发掘重建,由此可见圆仁治学的严谨。这种刻苦求学、治学严谨的精神既是圆仁“雅操”的表现,也是其“志行”的体现。
今天许多人学习佛法或做学问都不肯下功夫,老想着怎么走捷径,这是非常不对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踏踏实实的下功夫,才能掌握扎实的知识。而且不管是学习佛法还是其他领域的学问,我们都要有一股钻研的精神,不能不求甚解,只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圆仁在唐抄写的经卷、仪轨等,并不是简单抄写完毕就算了,他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抄写的,因此回国后,圆仁能够利用它们完善并发展自己的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