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是什么意思?
近年,有学者对“昆仑”提出了新解释。
有一位学者通过美国汉学家梅维恒考证发现“祁连应译自和拉丁语同源的某个吐火罗语词”。该学者进一步推论云:“昆仑应是吐火罗语……最早的汉语译名……昆仑大概是汉语词汇中最早的印欧语借词”[2]。令人诧异的是,4000 多年前昆仑邦国的人们,对于世代居住的大山,怎么会去“印欧语”借词呢?其实,这是本末倒置。须知,大夏、大月氏西迁阿姆河后,才把西戎“大河语”(吐火罗语)带到那里(当然,吐火罗语后来也受到了当地语言的影响)。
一位研究西北史地的学者认为,“昆仑语源当来自阿尔泰语系。称黑为昆仑。”[3]
另外一位学者则考证云“昆仑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破译的一个悬案…昆仑—干阑。干阑两个汉字没有涵义,它只是上古音的注音符号…干阑是高的意思,昆仑山即干阑山就是高山”[4]。
较早解释“昆仑”的学者是劳幹,他认为“昆仑是一个复音节的名称,若用单音节可以叫作昆,也可以叫作仑。从语源学的角度,它又可能多少有些圆的意思……”[5]
其实,古人对“昆仑”有明确的解释,简而言之,日月也。证据如下:
(1)《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这就是说,昆仑山是日月不发光时,休止于此处。这里包含着一个神话故事。
(2)《山海经.大荒西经》在介绍“西王母之山”和“三青鸟”之后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3)《史记.匈奴传》引《西河旧事》解释祁连山云:“祁连,一名天山,亦曰白山”。按,“亦曰白山”,是“亦日月山”之“形”误。公元前623年,在秦穆公打击下,大月氏从兰州一带迁徙至昆仑山区。他们驱逐了昆仑邦国原居民(西王母部)。西王母部南下青海湖周边,把日月山(昆仑山)也搬到了青海湖畔。
(4)匈奴冒顿单于在公元前209年前后占领了昆仑山区,把“昆仑山”改称祁连山(匈奴语,意为“天山”)。他们统治祁连山达88年之久。
(5)伯希和、烈维在《吐火罗语考》中指出,吐火罗语“昆(Kun)”,就是“太阳”(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当然,匈奴人也继承了昆仑山文化。第一,匈奴人接受了西王母祭祀文化(包头市召湾匈奴贵族墓出土黄釉陶樽上,有完整的西王母故事);第二,老上单于自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这里加上了“日月所置”四字,显然来源于昆仑山。第三,匈奴西部的“昆邪王”,“昆”,日也;“邪”,西戎语“王”也。因此,汉语翻译为“日逐王”。第四,生活在祁连山西部的乌孙人,首领称“昆莫”或“昆弥”。“昆”,日也;“莫(嫫、弥)”,母也。例如,甲骨文“燎祭西膜”,西膜,西(王)母也。所以,“昆莫”或“昆弥”,就是以太阳为母亲的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