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后论
佛教历经三代帝王,到太宗朝已发展为一个庞然大物,对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此时,玄奘从印度归来,声誉日隆,门徒众多,成为长安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太宗因身体状况变差,栖心佛门,与玄奘的交往逐渐密切;李治在太子位置上战战兢兢,生恐太宗更换他人为太子。
六月,李治下令为长孙皇后建造寺院时,或许心中并未有太浓厚的政治因素,只是在忌日怀念母亲,到了十月,众多复杂情况交织而成的平衡,在太子的东宫官署被几位老臣亡故打破,尤其是萧瑀的离世。萧瑀历经三朝,声望极高,又因信佛护法,与众多高僧往来密切,成为政治与佛教,尤其是太子与佛教沟通的一条纽带,为太子掌控佛教势力提供便利。他亡故之后,太子不得不重新挑选一位德望与学识都足够的人来保持他与佛教的联系,玄奘成为太子李治的目标。于是李治下令建造专门的翻经院,为玄奘译经提供方便的场所,十二月,为玄奘举行盛大的入寺仪式。十六年后,高宗在玄奘坐化后就停止译场的行为,也证明高宗的兴趣只在玄奘,而非佛教。
王权更替与大慈恩寺的建立,不仅是政治与佛教一次互动,也确立慈恩寺的官方地位,为其提供良好的基础,发展出译经、园林、诗歌等各种文化,促进寺院与社会的交流。
On Imperial Power and Establishment of Ci 'en Temple
Daowu
Graduate Student,Buddhist Academy of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s,the foundation of the Da CiEn Temple is a demonstration of the filial piety of Price Li Zhi. Moreover,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back then is considered subtle thus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undation might,as well,be more complicated.This article focuses on years from Zhenguan 19th year to 22nd and analyses Xuanzang’s attitudes towards the scripture-translation temples,the 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Xuanzang and Li Shimin,the change of political personals among Li Zhi’s East Palace. Through the analysis,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critical elements why Li Shimin chose Xuanzang. The article also devotes to illustrate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picture for the foundation of the Da CiEn Temple.
Keywords:Xuanzang;Li Zhi;Xiao Yu
【注释】
[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唐代长安佛教与丝绸之路”(15AZJ003)。《旧唐书》卷119,《列传第一百四十一.方伎.玄奘》,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109 页。
[2]《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大正藏》第50 册,第257 页。
[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大正藏》第50 册,第259 页。
[4]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中国佛教寺塔志》,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第131-172 页。
[5]罗宏才:《慈恩印象》,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
[6]赵晨昕:《兰陵萧氏宗教信仰转变与时代变迁互动关系初探》,《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第九卷,03 期,2007年6月,第11-14 页。
[7]赵英华:《唐前期东宫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4月。
[8]邵颖涛:《萧瑀〈金刚经灵验记〉文献辑佚》,《文献天地》,2011年总第79 期,第117-123 页。
[9]谭洁:《兰陵萧氏家族文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52-255 页。
[10]《释氏稽古略》卷三:“师因奏西域所护梵本经论六百五十七部,乞就洛阳嵩山少林寺,为国宣译”,《大正藏》第49 册,第814 页。
[11]威斯坦因在《唐代佛教》中认为真正吸引太宗的不是玄奘对印度思想的精通,而是玄奘对外国事物的知识,因此将其留在长安。
[12]《佛祖历代通载》等文献中也作“宏福寺”。
[13]《续高僧传》卷四:“帝曰:自法师行后造弘福寺,其处虽小,禅院虚静,可为翻译。所须人、物、吏、力,并与玄龄商量,务令优给。”,《大正藏》第50 册,第455 页。
[14]《佛祖统纪》卷三九:“八年,诏为穆太后建弘福寺,车驾亲临自开佛眼”,《大正藏》第49 册,第364 页。《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卷四:“贞观八年,勑量弘福寺;今崇先是,制疏二十卷。”,《卍续藏》第43 册,第71 页。
[15]《寺沙门玄奘上表记》卷一:“窃见弘福寺尊像初成,圣上亲降銮舆,开青莲之目;今经论新翻,敢缘斯义,伏愿陛下,曲垂神翰,表发经题,亲纡玄藻,序明宗极。”,《大正藏》第52 册,第818 页。
[16]《全唐文》卷十,《宏福寺施斋愿文》,第124 页。
[17]《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586 页。
[18]《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一,《大正藏》第49 册,第571 页。
[19]《广弘明集》卷二八,《大正藏》第52 册,第329 页。
[20]《续高僧传》卷二四:“贞观十七年,本国请还,启勅蒙许,引藏入宫,赐纳一领杂彩五百段。东宫赐二百段,仍于弘福寺为国设大斋,大德法集,并度八人,又勅太常九部供养。”,《大正藏》第50 册,第639 页。
[21]《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百姓无知,见玄奘从西方来,妄相观看,遂成闤闠,非直违触宪网,亦为妨废法事,望得守门以防诸过。”,《大正藏》第50 册,第253 页。
[22]《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秋九月二十日,法师请入少林寺翻译。”,《大正藏》第50册,第273 页。
[2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二年春二月,驾幸洛阳宫,法师亦陪从,并翻经僧五人、弟子各一人,事事公给。”,《大正藏》第50 册,第272 页。
[24]冉云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论集》,东初出版社,1992年,第17-18 页。
[25]《资治通鉴》卷一九七:“……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无忌固争,以为不可。上曰:“公以恪非己之甥邪?”无忌曰:“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上乃止。”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6206 页。
[26]董浩编:《全唐文》卷一一,《为文德圣皇后荐福令》,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第134 页。
[27]岳珂:《愧郯录》卷一三“国忌设斋”条,《四部丛刊续编》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宋本,第8-9 页。
[28]《全唐文》卷一一,《建大慈恩寺令》,第135 页。
[29]赵英华:《唐前期东宫官研究》,第67 页。
[30]《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己丑,诏以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傅,萧瑀为太保,李世勣为詹事,瑀、世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自此始。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第6197 页。
[31]《资治通鉴》卷一九七,第6198 页,
[32]《旧唐书》卷三,《本纪第三.太宗下》,第58-60 页。
[33]任大熙,《唐高宗统治前期的政治与人物》,《武则天论文集》,第262 页。
[34]《旧唐书》卷六七,《列传十七.李勣》,第2487 页。《新唐书》卷九三,《列传十八.李勣》,第3819 页。
[35]《旧唐书》卷七八,《列传第二十八.高季辅》,2703 页,但是在《资治通鉴》等其他记载中,说是贞观二十三年。
[36]《旧唐书》卷七八,《列传第二十八.张行成》,第2704 页。
[37]《新唐书》卷二,《本纪第二.太宗皇帝》,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6 页。
[38]《旧唐书》卷三,《本纪第三.太宗下》,第60-61 页。
[39]《新唐书》卷二九:“于志宁谏太子承乾,几遭贼杀,然未尝惧,知太宗之明,虽匕首揕胸不愧也。及武后立,不敢出一言,知高宗之昧,虽死无益也。”,第4016 页。
[40]《旧唐书》卷七六,“司马苏勖以为自古……劝泰奏请修《括地志》,……功毕……赐泰物万段,……俄又每月给泰料物,有踰于皇太子。”;第2653 页。
[41]《旧唐书》卷七十,《列传第二十.岑文本》,第2538 页。
[42]《旧唐书》卷六二,《列传第十二.李大亮》,第2390 页。
[43]《旧唐书》卷三,《本纪第三.太宗下》,第60 页。
[44]《新唐书》卷三,《本纪第二.太宗皇帝》,第45 页。
[45]《旧唐书》卷三,《本纪第三.太宗下》,第61 页。
[46]《旧唐书》卷三,《本纪第三.太宗下》,第61 页。
[47]《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唐纪十四》,第6246-6250 页。
[48]《册府元龟》卷二六五,《宗室部.封建》,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3011 页。
[49]《旧唐书》卷三,《本纪第三.太宗下》,第61 页。
[50]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 页。
[51]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唐政权的巩固者唐太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96页。
[52]《新唐书》卷九六,《列传第二十一》,第3866 页。
[53]主要参考资料有:《旧唐书》、《新唐书》、《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一、《续高僧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隆兴编年通论》卷十一、《弘赞法华传》卷十、赵晨昕:《兰陵萧氏宗教信仰转变与时代变迁互动关系初探》;邵颖涛:《萧瑀〈金刚经灵验记〉文献辑佚》。
[54]《旧唐书》卷六三,《列传第十三.萧瑀》,第2398 页。
[55]《金刚经受持感应录》卷一,《续藏经》第87 册第473 页。
[56]《法苑珠林》卷十八:“唐幽州沙门释智苑,精练有学识。隋大业中,发心造石一切经藏,以备法灭……内史侍郎萧瑀,皇后弟也,性笃信佛法,以其事白后,后施绢千匹及余钱物,以助成之。瑀施绢五百匹,朝野闻之争共舍施,故苑得遂功。”,《大正藏》第53 册,第420 页。
[57]《续高僧传》卷二六:“释僧顺……今之津梁寺是也,仆射萧瑀,为大檀越,福事所资,咸从宋国。”,《大正藏》第50 册,第670 页。
[58]《续高僧传》卷十九:“释法喜……武德四年,右仆射萧瑀,于蓝田造寺,名津梁。夙奉徽风,嘉其弘度,召而居之。”,《大正藏》第50 册,第587 页。
[59]《续高僧传》卷二八:“释善慧……武德初年,随住蓝田之津梁寺。”,《大正藏》第50 册,第688页。
[60]《续高僧传》卷十三:“释圆光……以道素有闻,特进萧瑀,奏请住于蓝田所造津梁寺,四事供给,无替六时矣。”,《大正藏》第50 册,第523 页。
[61]《续高僧传》卷十三:“释慧因……左仆射萧瑀,器局贞亮,玄风凝远。”,《大正藏》第50 册,第522 页。
[62]《续高僧传》卷二二:“释玄琬……左仆射萧瑀兄弟,人伦藻镜,久厌时烦,每谘法华会三之旨。”,《大正藏》第50 册,第616 页。
[63]《续高僧传》卷二四:“释智实……仆射萧瑀等奏,称精进有闻,勅乃罢令还俗。”,《大正藏》第50册,第634 页。
[64]《唐文拾遗续拾》卷一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第2313 页。
[65]《海东高僧传》卷二:“高弟圆安,亦新罗人……特进肃瑀,请住所造蓝田津梁寺,供给四事。不知所终。”,《大正藏》第50 册,第1021 页。
[66]《续高僧传》卷四:“仆射宋公萧瑀,敬其脱頴。奏住(大)庄严。”,《大正藏》第50 册,第447 页。
[67]《弘赞法华传》卷三:“公虽参国务,而诵念无亏,手着《法花义记》凡十卷。时于第内,为子姪讲之。”,《大正藏》第51 册,第19 页。
[68]《旧唐书》卷六三,《列传第十三.萧瑀》,第2398 页。
[69]《弘赞法华传》卷十:“恒持斋戒,常诵法花,每日一遍。被山衲袈裟,于精舍中,行道忏礼,同僧列食,居沙弥末筵。爰舍珍财,写法花经,凡一千部。”,《大正藏》第51 册,第46 册。
[70]《弘赞法华传》卷三:“时处会讌,勅每别赐素食。又赐王褒手书大品经一部,山纳袈裟一领。”,《大正藏》第51 册,第19 页。
[71]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86,676,677 页。
[72]《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五,《大正藏》第50 册,第252 页。
[73]《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大正藏》第50 册,第252 页。
[74]温玉成:《玄奘生平几个问题的再考订》,《文物春秋》,2005年第5 期,第27 页。
[75]葛玄:《唐玄奘晚年活动散论》,《人文杂志》,1994年第2 期,第95 页。
[76]下列事件主要参考《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卷七。
[77]《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勅赵公、英公、中书褚令执香炉引入”,《大正藏》第50 册,第25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