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坛大德,授戒内道场
内道场,又称内寺,即皇宫中祠佛场所,是专门服务于皇帝及近支宗室的宗教场所。内道场起源于东晋时期,历经南北朝至隋唐逐渐定型并成为制度。李唐皇室虽然崇奉道教,但并不禁止后宫信佛,甚至后宫嫔妃宫人多有出家为尼者。这些剃度为尼的宫人和失宠的嫔妃构成了内道场住众的主体。
按照佛教戒律规定,俗人剃度以后尚需经过戒行圆满的僧尼为之授戒才是正式的僧伽成员。相对于男众(僧),女众的受戒过程更为复杂。从最早的净检尼到僧果尼,汉地出家女众经历了从大僧(比丘)一众边受到二部(比丘、比丘尼)受戒的过程,直至刘宋元嘉年间正式确立这一制度。李唐开国以来,承袭前朝旧制,建立尼寺以处置前朝嫔妃宫人,因此内道场规模庞大,但这些剃度出家的尼众受戒问题一直没有提上日程,这对于众多渴望获得僧伽身份的宫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遗憾,至显庆二年(657)因为高祖婕妤薛德芳的出家有了转机。薛德芳郡望河东,其父乃隋代著名文学家薛道衡,兄薛收、侄薛元超在初唐甚见重用。薛道衡死后,李渊将薛氏纳为婕妤。薛氏乃书香世家,薛道衡以文学见重,薛氏继承乃父遗风,“妙通经史,兼善文才”,是后宫少有的才女。高祖驾崩后,薛氏继续留居后宫,因其才学出众受到太宗的礼重,并让皇子李治跟随薛氏学习,李治虽贵为天子,然对薛氏十分尊重,以其郡望为号,尊为“河东郡夫人”。薛氏家世奉佛,于是自请出家,法名宝乘,住在高宗特地为她新建的鹤林寺中。次年二月,以玄奘法师为首的十位高僧为之举行了传戒仪式。《三藏法师传》对此作了详细记述:
(显庆二年)二月,有尼宝乘者,高祖太武皇帝之婕妤、隋襄州总管临河公薛道衡之女也。德芬彤管,美擅椒闱。父既学业见称,女亦不亏家训。妙通经史,兼善文才。大帝幼时,从其受学,嗣位之后,以师傅旧恩,封河东郡夫人,礼敬甚重。夫人情慕出家,帝从其志,为禁中别造鹤林寺而处之,并建碑述德。又度侍者数十人,并四事公给,将进具戒。至二月十日,勅迎法师并将大德九人,各一侍者,赴鹤林寺。为河东郡夫人薛尼受戒。又勅庄挍宝车十乘、音声车十乘,待于景曜门内,先将马就寺迎接入城门已,方乃登车发引,大德居前,音声从后。是时春之仲月,景物妍华,柳翠桃红,松青雾碧,锦轩紫盖交映其间,飘飘然犹给园之众适王城矣。既到,安置别馆,设坛席,为宝乘等五十余人受戒,唯法师一人为阇梨,诸德为证而已。三日方了。受戒已,复命巧工吴智敏图十师形,留之供养。
鹤林寺授戒完毕,玄奘法师的人又到宫中另一所内尼道场德业寺,为那里的叔伯尼众传授了菩萨戒。
鹤林寺授戒仪式首开内尼受戒之先河,玄奘大师也因此成为首位官方认定的“内临坛大德”,玄奘此次鹤林寺授戒之后,另一位慈恩寺僧人灵辨也先后往来于兴圣宫、德业寺、百福殿等处内寺为内尼授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