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卷帙恢弘译经之最

(三)经典:卷帙恢弘译经之最

19年的翻译生涯中,玄奘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势,共译出经典74 部1335 卷,包括大小乘各类经论。根据杨增文在《唐玄奘及其佛经翻译》中的统计,若按比例算,其中大乘佛典的般若中观类有6 部615 卷,按卷数占全部译经的46%;瑜伽唯识经典有21 部201 卷,占译经卷数的15%;小乘佛典中以说一切有部的论书数量最大,有14 部445 卷,占译经卷数的33%,其他大小乘经典仅占约6%。

具体列表如下:

续表

续表

从种类上看,玄奘的翻译博通一切经论,涉及了大小乘及外部、因明、声明等几乎所有重要典籍,但若从数量上分析,则可看出玄奘在翻译佛经时的重心所在。在这1335 卷的译出经典中,瑜伽唯识类卷数最多的是《瑜伽师地论》100 卷,为印度瑜伽行派创始人无著所著,是瑜伽行派的主要理论依据;般若中观类有《大般若经》600 卷,是玄奘的翻译中部头最大的经典,其汇集佛教诸部般若之大成,极尽佛教文化之精髓,被奉为般若中观学派的根本经典,为玄奘晚年倾注所有精力完成;阿毗达摩类有《大毗婆沙论》200 卷、《俱舍论》30 卷、《顺正理论》80 卷、《显宗论》40 卷、《发智论》20 卷,这三类经典的卷数加起来超过一千卷,很明显是玄奘翻译的重心所在。

并且,根据傅新毅在《玄奘评传》中的分析,这三类经典译出的时间与顺序,反映出了玄奘力图通过经典的译介,使国内佛教思想达成统一、完整的努力。玄奘的译经的进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贞观十九年(645)到永徽元年(650)的六年,玄奘首先以《瑜伽师地论》为中心,集中翻译了一批包括《解深密经》、《摄大乘论》在内的法相唯识学的经典,以示其为学中心所在,显庆四年杂糅译出《成唯识论》,即具有对唯识体系翻译的总结性质;第二阶段,是从永徽元年到显庆四年的九年,玄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翻译阿毗达摩类经典,意在向汉地输入系统的阿毗达摩学说,从而为全体佛学打造切实稳靠的基础;第三个阶段,是显庆五年起直至逝世的最后五年,玄奘以老迈之躯,全心致力于600 卷《大般若经》的翻译上,表明了其试图统一全体佛法的毕生宏愿。综其译经的策略来看,这种统一的纲领,即是“以阿毗达摩为基础,以法相唯识学为主干,最后上贯于般若。”[1]

虽然,中国佛教在日后的发展中的方向,与玄奘曾经致力的方向并不一致,但玄奘所译出的繁浩典籍,以及他一生致力于译经、弘法的伟大精神,仍然长期影响着僧、俗两界,为后世学人之榜样。其为印度佛教向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人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印度佛教,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印文明交往的全面发展,是中印文化交往的坚强支柱,也是中国文化重新塑造的历史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