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人格彰显

一、一代宗师,人格彰显

13 岁出家面试时,对答大理卿郑善果问题,就说出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志向,赢得了郑善果的欣赏,称誉他是“诵业易成,风骨难得”[1]。凭此,他被破格(限定年龄是十四岁)录取。郑氏“风骨”之评是法师独立人格的首次彰显。

与二兄长捷同赴成都后,法师“益部经论研综既穷,更思入京询问殊质条式有碍。又为兄所留,不能遂意。乃私与商人结侣,泛舟三峡,沿江而遁,到荆州天皇寺。彼之道俗承风斯久,既属来仪,咸请敷说,法师为讲摄论、毗昙。”[2]他能从兄长的局限中走出来,走上人生一个新的独立发展阶段。彰显了法师,为了求法,不被亲情束缚的独立人格。

法师武德五年第二次到长安后,遍访名师,习学各家理论,但依然学有所惑,发誓效仿法显、智严利导群生,决意西行求法。“于是结侣陈表,有诏不许,诸人皆退,唯法师不屈,既方事孤游。”[3]这一年法师26 岁,他再次突破制约,以独立的人格做出人生的重大选择。

西行途经凉州,法师不顾都督李大亮劝返指令,毅然私自西行,到瓜州受到李大亮的通缉。即便如此,他也义无反顾,沿着既定路线和目标前行。到高昌后,面对高昌王麴文泰惜才强留,法师甚至绝食抗议,逼迫麴文泰让步,并与其结为异姓兄弟。麴文泰为法师西行提供资助甚重,为感恩王德,法师不卑不亢重申自己取经宏愿及志向,进一步赢得麴文泰的尊重,离别之日,“王抱法师恸哭,道俗皆悲,伤离之声震动郊邑。”[4]这是他首次与一国之君相交相处,展现了他独立人格魅力。

法师印度求法,途经灯光城,闻听在此城西南二十余里佛陀曾俘获瞿波罗龙王,且在洞窟中有佛陀伏龙留影。虽然众人劝阻说去那里的路上有强盗,他也义无反顾。途中遇到五位盗贼拦住去路,法师冷静以对:“贼云:‘师不闻此处有贼耶?’答云:‘贼者,人也。今为礼佛,虽猛兽盈衢,奘犹不惧,况檀越之辈是人乎?’贼遂发心随往礼佛。”[5]可见,法师遇强贼,也心无惧意,冷静应答展示人格魅力。五贼随他到佛陀伏龙之处,法师以虔诚之心,征服了盗贼,令五贼毁刀受戒,彻底弃恶向善。

法师从阿踰陀国乘船东下去阿耶穆佉国,遇强盗劫持,因法师体格壮美,强盗要杀死法师祭祀他们信仰的突伽天神。法师面临刀压脖子,毫不惧色,还要强盗允许他死前祈祷往生经。他的虔诚及不惧死,震动强贼,令他们叩首悔改,并受五戒。

在应对五印度势力最大的戒日王问询时,法师回应自信坦然:“(王)谓法师曰:‘弟子先时请师,何为不来?’报曰:‘玄奘远寻佛法,为闻瑜伽师地论,当奉命时听论未了,以是不遂参王。’”[6]面对权势人物的泰山压顶的责问,法师能平静坦然应对,自己求法的事未了,不能服从王命应召,其人格挺拔可见一斑。

在法师欲回归东土时,鸠摩罗王为挽留他,要为他造100 座寺。他婉言谢绝,也赢得鸠摩罗王的谅解,王曰:“弟子慕重师德,愿常瞻奉,既损他人之益,实惧于怀,任法师去住。虽然不知师欲从何道而归,师取南海去者,当发使相送。”[7]法师以自己的人格再次赢得君王的尊重。

法师在归国途中在于阗停留,上书唐太宗,8 个月后收到太宗感召的诏书,在一来一往信息传递中,也可见法师人格的挺拔。太宗看重其才,“帝以法师学业该瞻,仪韵淹深,每思逼劝还俗,致之左右共谋朝政。”[8]法师对曰:“陛下言六合务广,三五之君不能独守,寄诸贤哲共而成之。仲尼亦云:‘君失臣得,故君为元首,臣为股肱。’玄奘谓:‘此言将诫中庸,非为上智。若使有臣皆得桀纣,岂无臣耶?以此而推,必不由也。(中略)至于守戒缁门,阐扬遗法,此其愿也。伏祈天慈终而不夺。”[9]法师委婉拒绝太宗的还俗之命,保持了独立人格,为弘法事业铺平道路,太宗为其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以示欣赏与尊重。

玄奘法师不畏强权,不畏暴力,面临生死关头能保持独立人格,赢得强权尊重,感化暴徒。那他独立人格魅力是如何养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