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传》与玄奘译经事业

(三)《慈恩传》与玄奘译经事业

据《慈恩传》的记载,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四日到达长安,自三月一日起就开始翻译佛典,至麟德元年(664)圆寂,共二十余年,翻译出佛教经典75 部,1335 卷。他先后在国立译场: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寺,以及唐王朝宫廷的临时译场:长安北阙紫薇殿右弘法院、长安大内顺贤阁、洛阳大内丽日殿等处进行翻译。有组织的国立译场使集体译经制度化、系统化,不仅保证了翻译的质量,也成就了玄奘的译经事业。

有关玄奘翻译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大至是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第一,玄奘的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的对比;第二,玄奘的翻译与其他佛经翻译家的翻译;第三,玄奘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第四,玄奘翻译理论与实践对当代翻译的指导意义。《慈恩传》一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各译场的设立情况、助译人员的设置、部分所翻的经论、翻译的经过、翻译的方法和理念等,所以此传是研究玄奘译经事业必不可少的资料。一般而言,《慈恩传》所谈及的相关史实散见在上述提到的四类研究中,但也有学者主要依据此传内容讨论相关翻译问题,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