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忍辱负重”
2025年09月26日
(三)是“忍辱负重”
忍辱是一种佛家内修的法门,所强调的是心不着相,不为外物所动,以空观智慧了知身心世界,从而保持内心的平衡。佛陀认为众生灵之心,因愚昧无知,自我阻塞,骄傲自大,总想胜过别人。无论官位和土地,还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情之享乐,无一不想得到。看见别人拥有,就愚昧地产生贪婪和妒忌之心。心中滋生贪婪和妒忌,就会处处表现出愤怒和怨恨。如此不能觉悟及时遏制,就会如醉汉般痴狂,如盲人永处黑暗之中。
《六度集经》“忍辱修行喻”云:“昔者菩萨,睹世秽浊,君臣无道,背真向邪,难以导化,故隐明藏影,处于冢间,习其忍行。冢间有牛犊子,常取其屎尿以为饮食。连其躯命,暴露精思,颜貌丑黑,人皆恶焉。国人睹之,更相告曰:‘斯土有鬼。’见者靡不唾骂,土石扑之。菩萨无丝发之恚,慈心愍曰:‘痛夫斯人,不睹佛经而为斯恶。’誓曰:‘吾为如来、无所著、正真觉道者,必度兹焉。’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4]
这是一篇佛弟子忍辱修行的比喻故事。说的是有位出家人,目睹世间的黑暗和污秽,君臣不守道义,背信弃义,偏离真谛走向邪恶,难以引导教化,所以隐居藏身,于荒野坟冢之间,修习忍辱的法行。一片旷野,几处坟茔;一位修行者,一只小牛犊,是本篇故事所展现的画面。证悟者这种离群索居,苦身修行的行为,却引来了人们的不解和厌恶,视其为鬼,扔投土块,但这些却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心志。这篇故事除了突显证悟者的忍辱心之外,还隐喻人们对佛家的误解和诋毁,以及社会的黑暗,人鬼颠倒的现实。玄奘私往天竺、赴少林难以成行等经历,都反映了他修习忍辱法行,顺时择机弘法、不辱历史使命的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