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坚定,理论深邃

二、信仰坚定,理论深邃

一个能保持独立人格的人,一定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而内心强大的人一定有自己坚定信仰。法师13 岁出家,说明信仰的种子很早就在他心里播下。青少年时期遇诸多佛教大德指点,不断让信仰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师父们信仰方面的言传身教,为其在践履中打下坚实的信仰基础。他在20 岁受具足戒,在成都讲经说法水平声誉已经超越二哥,显示出他修行根基不俗。在武德五年,他想返回政局初步稳定的长安,继续向重新开坛讲法的长安高僧学习,途经荆州天皇寺,讲授应邀讲《摄论》、《毗昙》,受到当地汉阳王与僧俗信众的热烈欢迎。这种历练无疑增强了他信仰的理论自信。

法师研修佛法,一直保持着的开放心态,对当时各家学说都能认真听取,认真思考,辨别各家长短,并能融会贯通。有疑难困惑,也不轻易放过,在国内找不到答案,立志要到印度本土去取经。法师不会一听到不同的声音就焦虑不安,更不会即刻改变想法,而是学会用逻辑、常识、常理、直觉、经验及科学方法重新检验。从其反复学习的摄论、毗昙,可见其检验是常态化的。反复多次,形成常态坚守,这样就形成了他内心里稳固的东西。法师在印度立真唯识量,序作论意,示一切人,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破者,请斩首相谢,达到18日无敢论者。足见其内心对自己觉悟的信仰内核的自信。

一个人的信仰内核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三观何时成熟,决定了一个人人格高度。孔子说自己是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玄奘13 岁志于佛,20 岁立于佛,26 岁已经不惑了,到44 岁学成归国,已经至无漏之境,实现圆通自洽。这样他的思想信念与生命感受,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理性认识,在社会中担任的角色,在生活经验与逻辑理性认识上都不会产生冲突与分裂。他所说的和所做的是一致的,知道自己的使命,也知道自己如何达成使命,这样他的人格是完善的。玄奘从长安出来,目标就是到印度求取真经,高昌王再多的诱惑,甚至胁迫,也无法撼动取经的信念。这也是他不应唐太宗还俗之命的根由。抱着这样的信念,他也赢得了麴文泰及唐太宗的坚定支持。

法师理论的强大,也来自诸多名师指点及教学相长的启发。法师从13 岁到26 岁,在国内学习,从业名师13 人。在印度学习17 载,从业知名的名师有15 人,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这奠定了他理论基础的强大。到其归国时,他已成为中印东西最博学的人,最有思想的人。他不但征服了印度精英与僧俗,也征服了国内上自太宗下自本土大德的心。与其相从的海内外之硕彦,如新罗王孙圆测法师,西域利涉法师,华严大家元晓法师,高昌玄觉,新罗顺憬、义湘,律宗道宣、康居法藏、东塔怀素、字学玄应、证梵波颇,及其法相门下窥基、神昉、嘉尚、普光、法宝、神泰等等。

他强大的佛学理论更来自于求取真经的滋养。法师从印度择取带回东土的经论就657 部,其中有:大乘经224 部,大乘论192 部,上座部经律论14 部,大众部经律论15 部,三弥底部经律论15 部,弥沙塞部经律论22 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17 部,法密部经律论42 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67 部,因明论36 部,声论13 部。这足见其视野开阔及理论基础的雄厚。他回国19年翻译的经论就达74 部,1335 卷。有这样的佛典理论为支撑,为其少年时期立定的信仰铺展了广阔的格局。其人格的超拔让其迥异时流,在太宗这样雄才大略帝王座前也尽显风流,以至于太宗对侍臣说:“昔苻坚称释道安为神器,举朝尊之。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唯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10]当然,有思想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有原创思想的人。孔子述而不作,玄奘也是尽量翻译原典,没有留下自己理论著述。他是在学习经典路上一直走向融会贯通,法师觉悟到的佛教思想,与他的生命与生活产生强烈共鸣,那种思想也将使他内心变得强大,成就了他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