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的伟大精神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先生在这里讲的“中国的脊梁”,就是从古以来能够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做出特殊贡献的那些杰出人物,那些英雄豪杰。关于什么是“玄奘精神”,已经讨论了很长时间,学者们也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在这里,我们借鉴鲁迅先生这一段话中的思想,把“玄奘精神”理解为能够成为“中国的脊梁”的精神,也就是促进中华民族持久繁荣兴盛的精神。
我们这样理解“玄奘精神”,定义“玄奘精神”,玄奘精神的内涵自然就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是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结合不同的历史环境开发和总结的。在这里,我们想要强调的是:玄奘精神内涵中有两个最显著、最闪光、最值得敬仰的内容,即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鲁迅先生在这里讲的“舍身求法的人”,从狭义上讲,指的就是包括玄奘在内的所有古代去印度求取佛法的僧人;从广义上讲,可以包括追求真理、为真理而献身的中华民族的所有志士仁人。玄奘信仰佛教,把佛教的教义视为真理,不惜为佛教献身殉道。正是这种信仰,成为他完成求法取经、翻译佛典、培养弟子、弘扬佛教伟大事业的不竭精神动力。
玄奘信仰佛教,有着为佛教不惜牺牲的志愿,明确表述自己“志穷佛道,誓捐躯身”[2]。他在西行途中立誓:“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途,非所悔也。”[3]回国后的二十年间,玄奘“专务翻译,无弃寸阴。每日自立课程,若昼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续之”。常常“至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读诵梵文,朱点次第,拟明旦所翻”[4]。他在翻译《大般若经》时,不惜身命,直到身力衰竭。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流意识,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信仰。人的信仰可以有不同,但是那种为了真理和事业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甚至勇于献身殉道的精神,始终是推动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始终值得赞美和弘扬。
在延续千年的西行求法历史上,这种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并非玄奘所独有,在许多人身上都有所体现。玄奘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典范、楷模。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在成就事业的漫漫长途中无私奉献、坚毅果敢、执着追求,不断进取、百折不挠。为了真理和事业不惜献身殉道的精神,正是推动中华民族持久繁荣昌盛的不竭精神动力。
第二,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玄奘精神中第二个最重要的内容。玄奘能够成就其伟大事业,与其爱国情怀的突出浓烈是有着直接联系。
在历代出国求法者中,出国大都有具体的目的,或为求取某部经律,或为解决某个佛学疑难问题,或为瞻仰圣迹。玄奘出国目的更为宏大,他要:“禀承正法,归还翻译,广布未闻,剪邪见之稠林,绝异端之穿凿,补像化之遗缺,定玄门之指南。”[5]他要求取正宗佛法,并且忠实地翻译过来,以便消除人们各种各样的不正确认识和理解,杜绝各种各样的牵强附会,弥补中土经典的遗漏残缺,为判断佛学的正误定标准。正是具有这样的抱负,他在晚年体力虚弱的情况下翻译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 卷。般若学是整个大乘佛教思想、教义的理论基础,其影响超过任何一种大乘佛教的学说。记载般若学说的各类般若经典历来受到佛学界的重视,影响超越了宗派界限。玄奘把这部最完备的般若经典总集称为“镇国之典,人天大宝”,[6]不惜身命译出此经,正是爱国情怀的体现。
在国外十七年游历求学期间,他始终不忘故乡,随处宣传祖国。他曾为羯若鞠阇国的戒日王、迦摩缕波国的鸠摩罗王介绍大唐国的情况,讲《秦王破阵乐》。他虽然身在异国他乡,始终不忘“扬我皇之盛烈,震彼后之权豪”。[7]当时人称赞他“扇唐风于八河之外,扬国化于五竺之间”[8]。玄奘临回国之前,对那烂陀寺戒贤长老的挽留,对戒日王、鸠摩罗王等的挽留,他都以回国翻译为由而婉拒。
玄奘认识自己所处时代的性质,知道自己“幸逢休运(盛世)”。为了不辜负伟大的时代,伟大的祖国,尽管他每日翻译经典、教授弟子、处理各种事务已经到了不惜身命的程度,仍然“每自思省,无德于时,无功于国”。对于时代和祖国有这样的浓情,对自己有这样的自律,即便千载之后的人读到这样的话,也无法不汗颜动容。
玄奘留在西天佛国,可以享受非常好的待遇,这也与他的虔诚信仰并不矛盾,但是,如果那样,他就无法完成回国后才能成就的伟业。因此,可以说,只有虔诚的宗教热忱,没有炽热的爱国情怀,就不可能成为“中国的脊梁”。玄奘精神中的这两个内涵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相互替代的。玄奘精神就是成为“中国的脊梁”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弘扬玄奘精神,就是对那些能够成为“中国的脊梁”者的歌颂和赞美。
总之,从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中认识玄奘的辉煌成就和伟大精神,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在促成佛教成为一种世界宗教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中国在保存、丰富和发展佛教文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我们应该用世界的眼光审视中国佛教,从中国的立场上考察世界佛教,对中国佛教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作用、价值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弘扬玄奘精神,有利于为中国新文化走向世界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和思路,有利于我们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尊,有利于深刻认识佛教在建设“一带一路”方面的重要性。
Understanding Xuanz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eoples Contribution to the Buddhist Culture
Wei Daoru
Institute of World Religion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Abstract:It is Chinese that promote Buddhism from the ancient India to Asia and the whole human world. Without Chinese's special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culture,Buddhism today may not be that flourishing and vigorous. Xuanzang has been seen as the iconic figure that make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Buddhist culture and has long been venerated as a legend. The article discusses Xuanzang's not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perspective of his contributions to Buddhist culture to help understand Xuanzang's great spirits.
Keywords:Xuanzang,Buddhist Culture,Spirit
【注释】
[1]藏传佛教的翻译也延续近千年,保存了丰富的资料,这里只讲佛教的汉语译籍。
[2]《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附录《谢〈述圣记〉启》。
[3]《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
[4]《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
[5]《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
[6]《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
[7]《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8]《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