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本《能断金刚经》
玄奘所译此《能断金刚经》,有《高丽藏》第五冊收,编为第0016 号,首题: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羽/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尾题:
己亥岁高丽国大藏都监奉敕雕造
但经文前未收李世民《三藏圣教序》及李治《述圣记》。
经查核,《高丽藏》本与敦煌写本基本相同,连抄写当时的异体字、俗体字也基本一致,如尒、冣等;可见,敦煌本为高丽本之原稿。又,敦煌贞观本文末正文倒数第16 行无“是”字,《碛砂藏》本、《高丽藏》本亦缺,唯《大正藏》本大般若本有;由此看来,此“是”本不是缺字,而是《大正藏》的衍字。
按:高丽初雕大藏经,始于显宗(1010—1031 在位),完成于文宗(1047—1082 在位)。其时,高丽政府置都监于大邱符仁寺,以复刻北宋.端拱年间(988—989)传入高丽的开宝藏,兼收入若干民间流通本,共计约六千余卷。公元1232年蒙古军入侵高丽时,随着国都之毁灭,版木亦被焚烧成灰。高丽高宗二十三年(1236)至三十八年(1251)间,高丽政府置大藏都监于江华岛,分司都监于南海地域,以开宝藏、契丹藏及初刻高丽藏等经藏互校,重刻汉文大藏经。高丽本雕造《能断金刚经》的己亥岁即公元1239年,所依经文大多应该还是《开宝藏》。其刻经时间与《碛砂藏》接近。
《开宝藏》始刻于北宋开宝四年,太平兴国八年(983)完成雕版13 万块,以《开元释教录》入藏经目为底本,共480 帙,千字文编次天字至英字,5048 卷。卷轴式,每版23 行,每行14 字,版首刻经题、版数、帙号等,卷末有雕造年月干支题记。首刻全藏印本曾于北宋雍熙元年(984)由日本沙门奝然带入日本。此后,还经过三次比较重要的校勘修订和不断增入宋代新译及《贞元释教录》入藏的典籍,形成三个不同的版本:咸平修订本,北宋端拱二年(989)到咸平(998 ~1003)年间的校订本;天禧修订本,北宋天禧初年(1017 ~1021)校订本,曾于干兴元年(1022)传入契丹和高丽;熙宁修订本,北宋熙宁四年(1071)的校订本,于元丰六年(1083)传入高丽。与《碛砂藏》不同的是,《开宝藏》在国内沒有能够较完整地保存雕版或印本至今,目前所能见到者仅数卷而已。
《开宝藏》所据《开元释教录》将玄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单列为目录,但显庆五年(660)后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单行本已无传世本,可能是《开宝藏》将玄奘《能断金刚经》作为单行本收入,这就是高丽本收编并保存了玄奘《能断金刚经》单行本的原因。但《开宝藏》所依据者,可能是与敦煌本同时抄写的贞观本,所以在保留了原写本的字形,高丽本承袭之,这可能就是高丽本最为接近敦煌本的原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高丽本在经名后有一“羽”字,可能是《开宝藏》的千字文编号。
虽然说,《圣教序》和《述圣记》当时都规定要抄写在经文之前,可实际这样实行的情况并不是很多,保存下来的就更少了。只有敦煌写本保存了当年《能断金刚经》的原貌。作为单行本,《碛砂藏》本、《高丽藏》本均不应该刪除原抄写在经文之前的《圣教序》及《太子述圣记》,这就更加凸显敦煌贞观本作为初版写经的珍贵价值。
玄奘法师在敦煌地区留下很多传说故事,敦煌写经中保存贞观本《三藏圣教序》及《能断金刚经》,把伟大的佛教人物和辉煌的佛教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对玄奘还是对敦煌而言,都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附图:敦煌贞观写本《能断金刚经》现状(从上至下依次为卷首、卷中、卷尾)
附 录
1.玄奘译《能断金刚经》诸本对照表(经首部分)
2.玄奘译《能断金刚经》诸本对照表(经尾部分)
The Preface to the Holy Teaching of the Tripitake of the Great Tang Discovered in Dunhuang and Xuanzang’s Version of Vajrachchedika-Prajnaparamita-Sutra
Ma De
Professor,Dean,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Dunhuang Research Institute
Abstract:Copied on October 1stin the 22nd year of Zhenguan period of Tang Dynasty(648),the extant text P.2323 of Dunhuang is the complete text of Vajrachchedika-Prajnaparamita-Sutra translated by Xuanzang,with the Preface to the Holy Teaching of the Tripitake of the Great Tang written by Tang Taizong and A statement on the Sacred Preface by the crown prince Li Zhi in front. This sutra was integrated in Mahaprajna-paramita-sutra as the ninth section in the fifth year of Xianqing period of Tang Dynasty(660). Since Song Dynasty,the sutra has been embodied into varied kinds of Chinese Tripitaka with the deletion of the front two articles. The Dunhuang text is the first edition of Tang Zhenguan period with a highly philological and edition value.
Keywords:Dunhuang Manuscripts,Xuanzang,Diamond Sutra
【注释】
[1]图片见法国国家图书舘网页http:/ /gallica.bnf.fr-Pelliot chinois 2323.1-27。
[2]沙门慧立本、释彥悰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参见《大正藏》第50 卷,第257 页。
[3]见文后附图。
[4]《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重印本,第261 页。
[5]《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33 页。
[6]《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2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1 页。
[7]《能断金刚般岩波罗密多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5 册,第2154 号,第555 页。
[8]《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5 册,第2157 号,第911-912 页。
[9]《大般若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7 册,第220 号,第98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