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贫家女儿

(三)贫家女儿

两汉之际传入到中土的佛教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在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唐朝,儒由于其封建正统的性质而位于权力的核心,受到社会上下的尊奉,处于永不言败之位。而与佛教处于激烈竞争的道教,由于其宣传手法不敌佛教,影响也远不如佛教。”[29]因此,在有唐一代,佛教成为不少民众尤其是下层民众崇信的对象。佛教的“中国化”迎合了汉民族中重现实、重功利等的心理习惯,将信仰程度和得失利害关系相关联。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和它所鼓吹的无边“法力”不断地深入、影响到唐代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捐资造寺、写经造像、烧纸钱营奠等佛事活动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笃信佛教,祈佛消灾降福,幻想弥勒和大慈大悲的菩萨来保佑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太平广记》卷一〇一的《许文度》就有相关记载:许文度,唐文宗大和年间侨居岐阳郡,“后以病热,近月余……后旬日,疾少,间策而步于庭。忽见二金人皆长五寸余,在佛舍下,即昔时梦中所见者。视其状仪,无毫缕之异,心亦奇之。始以其事告于妻。妻曰:‘昨者以君病且亟,妾忧不解。然常闻释氏有救苦之力。由是弃资玩,铸二金人之像。每清旦,常具食祭之。自是君之苦亦瘳除,盖其力也。’文度感二金人报效之速,不食生牢,常阅佛书,因尽穷其指归焉”。[30]也有些平民百姓更加虔诚,她们遁入空门,常伴青灯古佛。

如法师智明,“俗姓张氏。生于明代,长自善门。早怀恭敬之心,每有住持之志。顷以移天难越,系恋身心。自良人弃捐,妄念都舍,恒依法侣,参道问津。晚岁出家,始契心地,去烦宠之爱染,修福智於慈门。持授律仪,戒夏而报龄;有极生灭,难违缘尽此方。神迁净土,以大历十三年岁在己未秋七月旬有十一日恬然告灭。以建中二年春二月旬有十三日壬寅殡于县之西原,礼也。报龄八十有四。”[31]

“禅师讳坚行,俗姓鱼氏,京兆府栋阳人也。惟师贞仪苦节,精勤厥志,捐别修而遵普道,钦四行而造真门”。[32]

“大阿阇梨善惠禅师,俗姓张氏,齐郡历城人也。其先远祖出自南阳,随官流寓,故又为县人焉。若乃载德英灵,冠诸油素。既捐恒习,略而不叙。显考昔任北齐兖州刺史,褰惟布政,明鉴若神。释滞来苏,时惟革俗。禅师体悟虚宗,振清规於襁褓;玄识拔俗,摽雅量於髫年。信重玄风,高尚正法”。[33]

有唐一代,佛教信仰已经深入地影响到民众的生活与感情深层。佛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正是因为经济因素,在现存的比丘尼墓志中,比丘尼出家前的身份是平民百姓者为数不多。

据上表以及上述分析,亦可得出下表:

表二

此表仅对其明确记录其出家来源之比丘尼作了统计,而对于阙载者亦付之阙疑。根据此表,可以看出,来源于士族妻女的比丘尼最多,来源于皇族宗亲、平民百姓的比丘尼仅有一部分,还有更多的比丘尼因资料缺乏而无法考察其确切来源,故是否能说明一些重要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