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助力:高昌王太妃
西行路上玄奘并没有遭遇到《西游记》所谓“女儿国国王柔情招夫下嫁”之类的艳遇,也没有遇到蝎子精、杏仙、玉兔精等精灵鬼怪的美色引诱,但单人匹马途经西域的时候,确实得到了一位女性的大力帮助,由于她的助力,使得此后西行之路变得顺利得多,这位女性就是高昌王鞠文泰的母亲张太妃。
贞观三年(629)四月,玄奘出发西行天竺,其时大唐和突厥正处于交战中。为避免突厥奸细混在百姓中打探军情,因此朝廷严格边境控制“禁约百姓不许出蕃”。玄奘急于西行,在向官方申请未获批准的情况下冒险偷渡出境,因此随身没有更多的行李物资和随行人员,这给他旅途带来了诸多不便与困难。一路上他既要躲避关卡的查验,又要面对气候、物资、环境等种种不可预知的因素的困扰,特别是行走在茫茫大漠中时,经常“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三藏法师传》卷一)备极艰苦。直到遇到了高昌王鞠文泰,才有了转机。对于这段经历,《三藏法师传》记载甚详。《行状》是这样记述的:
既至伊吾,逢高昌使人,还向其王说法师来意。王大喜欢,遣人将驼来迎。复到高昌,相见悲喜。王欲留法师,不听西去。法师乃不食四日,以盛动之,王意亦回。王母妃愿结母子,王愿为兄弟,许者任师去。法师相许。王欢喜请讲《仁王经》,并为度沙弥四人,造法服数十具,差达官,将安革马,手力倍送。又修二十四封书,与突厥叶护可汗等诸国,并附绞练五百余匹,令递送云:法师者,是奴弟。愿可汗怜师如怜奴,使得达婆罗门也。”其所经诸国,王侯礼重,皆此类也。
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地区,是西域诸国之一,其国人崇奉佛教。高昌是从中原内地到天竺的重要通道,也是西域诸国向中原朝廷朝贡时的必经之地。
高昌王鞠文泰喜玄奘佛学修养高妙,想要留下他在高昌为己讲经说法,给予很高的礼遇,玄奘不为所动,并绝食表明心志,玄奘的拒绝让高昌王大为生气,要玄奘在留下和遣送回国中选择,正在僵持不下之际,高昌王太妃张氏出场了,“(文泰和玄奘)遂共入道场礼佛,对母张太妃,共法师约为兄弟”让高昌王和玄奘结为兄弟,张太妃更和法师相约生生世世共为眷属,“太妃甚欢,愿与师长为眷属,代代相度”。临行之时,鞠文泰为法师准备了丰厚的礼品,并为他修书诸国,希望沿路能为玄奘西行提供便利,在给叶护可汗的书信中鞠文泰这样写道:“法师者,是奴弟。愿可汗怜师如怜奴,使得达婆罗门也。”经过高昌王的书信介绍和其他一系列外交努力,玄奘此后的西行之路变得非常顺畅“所经诸国,王侯礼重”,正如《玄奘法师行状》所言“皆(叶护)可汗之威,高昌王之力耳”。这里虽然说的是高昌王,但如果没有高昌王太妃的从中斡旋,玄奘因忤怒高昌王遭遇杀身之祸也未可知,更遑论此后更得其馈赠盘缠修书西域各国予以协助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高昌王太妃的助力,玄奘能否顺利完成西行大业,还存疑问。
玄奘对于高昌王母子的帮助非常感念,当他在贞观十七年(643)结束在印度的学习准备东归之时戒日往问他将取何道而归。玄奘回答说:“玄奘从支那来,至国西界,有国名高昌,其王明睿乐法,见玄奘来此访道,深生随喜,资给丰厚,愿法师还日相过,情不能违,今者还须北路而去。”玄奘一心要履践东归之日要在高昌国停留三年的承诺,他不知道,高昌国早已在贞观十四年(640)被侯君集率领的唐军所灭,高昌故地也成为大唐的州县,鞠氏王族也被内迁到长安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