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明寺译场

三、西明寺译场

西明寺译场是玄奘住锡的第三个大译场,但为时很短。

显庆元年(656)秋八月十九日,高宗下令造西明寺。关于西明寺的建造过程,文献记载如下:“先有勅曰:‘以延康坊濮王故宅,为皇太子分造观、寺各一。’命法师案行其处,还奏地窄,不容两所。于是总用营寺,其观改就普宁坊。仍先造寺。”[33]显庆三年六月,西明寺最终修造完成。“其寺面三百五十步,周围数里,左右通衢,腹背廛落,青槐列其外,渌水亘其间。亹亹耽耽,都邑仁祠,此为最也。而廊殿楼台,飞惊接汉,金铺藻栋,眩日晖霞,凡有十院,屋四千余间。庄严之盛,虽梁之同泰,魏之永宁,所不能及也。”[34]六月十二日,“道俗云合,幢盖严华,明晨良日,将欲入寺。箫鼓振地,香华乱空。自北城之达南寺十余里,十街衢阗。至十三日清旦,帝御安福门上,郡公僚佐,备列于下,内出绣像,长旛高广,惊于视听。从于大街,沿路南往,并皆御览,事讫方还。”[35]这是西明寺建造的情况。

显庆三年(658)七月,高宗“勅先委所司简大德五十人、侍者各一人,后更令诠试业行童子一百五十人拟度。至其月十三日,于寺建斋度僧。命法师看度。至秋七月十四日,迎僧入寺。其威仪、幢盖、音乐等,一如入慈恩及迎碑之则。勅遣西明寺给法师上房一口,新度沙弥海会等十人充弟子。”[36]可见,玄奘法师于此年七月十四日,入住西明寺。十月,译毕《入阿毗达磨论》二卷。

高宗以玄奘法师为太宗所重,嗣位之后,礼敬愈隆,中使朝臣,慰问不绝,施舍绵帛绫锦,前后万余段,法服、袈裟等数百件。玄奘法师接受后,都随得随送,或造塔,或营经像,或舍给贫穷及外国婆罗门都等,一无贮蓄。

显庆四年(659),法师见前代所翻译《般若经》,漏语不少,众僧又屡请翻译,乃决心重新翻译此经。但以住在京城,每苦诸多纷扰,因而玄奘请高宗批准移居故玉华宫翻译。其时,此宫已舍为寺。高宗批准了玄奘法师的请求,十月,玄奘法师并助译僧等入住玉华寺。

玄奘法师由显庆三年(658)七月移居西明寺,仍然不懈地进行翻译工作。但是现存经录中未曾将这一时间段中所完成的工作标注为西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