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与坚韧不拔的品格
赵朴初先生曾评价道:“玄奘,是中国佛教优良传统最典型、最圆满的体现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探险者之代表。”[28]玄奘在西行路上,基本上是自然谈环境和气候地理都较为恶劣的区域,“访西路好恶……流沙无路,行人多结伴侣。看牛马粪及遗骸为标帜,风惊沙起,骸骨亦平,唯多起风魑魅之类。东西八百余里,欲孤行者,终不可达,闻已愁愤,不知其计”[29],由此也可想玄奘法师西行之路自然环境的艰辛与困苦。除此之外,还有路途上盗匪的威胁时时出现,随时都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愿行不变,他自始至终践行着“奘只可向西而死,誓不东归而生”[30]“为求大法,发趣西方,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途,非所悔也”[31]的豪言壮志。
义净法师从海上丝路踏上西行求法之路,也同样充满了惊心动魄、险象环生。义净法师本人在撰写当时的情境时,这样说道:“长截洪溟,似山之涛横海。斜通巨壑,如云之浪滔天。”[32]除此海上险境不断之外,义净法师在印度本土的游历和访学也同样充满了险隘。《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写道:“莫诃菩提有十日在,过大山泽路险难通,要藉多人必无孤进;于时净染时患身体疲羸,求趁商旅因不能建,虽可励己求进五里终须百息。其时有那烂陀寺二十许僧,并灯上人并皆前去。唯余单己孤步险隘,日晚晡时山贼便至,援弓大唤来见相陵。先撮上衣次抽下服,空有绦带亦并夺将,当是时也。实谓长辞人代,无谐礼谒之心,体散锋端,不遂本求之望。又彼国相传,若得白色之人杀充天祭,既思此说更轸于怀,乃入泥坑遍涂形体,以叶遮蔽扶杖徐行。日云暮矣营处尚远。至夜两更方及徒侣,闻灯上人村外长叫,既其相见令授一衣,池内洗身方入村矣。”[33]此处可以看出,义净在印度访学期间,常遇山泽险阻、自身疲倦生病、路遇山贼、险当生祭等等,使得义净的印度之旅九死一生、艰险不断。
玄奘法师和义净法师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既彰显了他们攻坚克难与坚韧不拔的品格,也呈现了他们践行大乘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