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众所周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但是,秦始皇统一的“中国”,仅占今中国领土的三分之一。我们认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由三大板块构成,即中原及南方的华夏文化、中国西部的昆仑文化(西戎文化)和中国北部的胡狄文化。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只是华夏文化区。令人遗憾的是,昆仑文化(西戎文化)不断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实际上,昆仑文化(西戎文化)不但被汉族所吸收、融合;而且至今仍然存在于广大西部民族之中。昆仑文化(西戎文化)还影响到新疆、中亚广大地区。兹论证如下。
(1)昆仑山神话系统。中国上古时代认为,昆仑山是天下最高的神山,是能通天之所在(通过“神树”、“青鸟”、“燎祭”),是可以长生不老的仙境(有奇特的长生不老药)。不过,昆仑山的“天门”有神兽把守。昆仑山神——“厉神(陆吾)”也能降灾等等。屈原(前328—前299)在《河伯》、《涉江》、《天问》中表达了对昆仑山的崇拜与神往。
(2)从商朝武丁时代(约前1250—前1189)“燎祭西膜”起,经过周穆王会见西王母(约前938),中原民众崇拜西王母神(含崇拜“天帝使者青鸟公”),绵绵不断,地域包含大半个中国,直到汉代把西王母纳入道教之中,延续至今。文献及考古资料极多,此处不再详述。
(3)中国礼治中的“明堂”制度,起源于昆仑山西王母部祭祀天地日月。明者,祭祀日月也。
《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欲治明堂……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上有楼,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这里所谓“黄帝时《明堂图》”者,托古之词也。据考证,黄帝没有到过昆仑山(黄帝“西至于崆峒”即今甘肃省临洮一带)。历史上传颂的“周公制礼作乐”,周人早期就生活在古昆仑山地区900 多年。考古调查表明,大型“九柱”建筑祭祀遗址,仅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都不在中原。但是,传统的学究们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4)西王母祭祀文化是苯教之根,在象雄布德大王时代(前3世纪),吸收了兴都库什山恰菲儿人的“异道”,演变为苯教(恰苯Bot)。至今影响着藏族、羌族、土族、纳西族、彝族、珞巴族等等广大西部民众。西王母成为苯教最高护法神,藏语称作伊西瓦姆或叶仙。[6]
(5)西戎昆仑邦国创造的独特图像——“日月合璧纹”与神鸟“琼”(抽象化为“雍仲”;与佛教融合为大鹏金翅鸟)。